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沉郁顿挫系苍生


■滕 超

对于杜甫的诗歌风格,人们会用“沉郁顿挫”四个字来形容,它在“沉郁”之中又有一丝深挚、沉雄、郁结、抑塞,更多表现的则是“意”与“思想”,而“顿挫”却能让人感受到句断意连、波澜起伏。如果说,时代可以沉淀文化,那么,时代也可以成就一种文学风格。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和生活的磨难,让杜甫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被沉郁、感伤所代替。尤其到了晚年,忧国忧民的情怀更加强烈,《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更是积淀了他多年的情感。

记得,第一次接触杜甫的诗集是《春望》,儿时不懂诗中意,更不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无奈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相思之痛。随着年岁渐长,在每次拜读完杜甫的作品后,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青春时期的杜甫,豪情万丈、傲视群雄,登高一览,江山尽在怀抱之中。可以说,这不仅是一个人的青春时代,也是大唐的鼎盛时代,诗中透露的是杜甫兼济天下的浪漫主义情怀。

杜甫的诗犹如在烈火中灼烧的薪木,轰轰烈烈、悲怆黯然,让人无法忘怀,而诗意内容便是刻画杜甫内心情感最好的诠释之作,他想到的不仅是自己,更多的是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的千千万万劳苦百姓。他的诗,我们大多都能感同身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如同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他们都有着自己的乡愁,忘不了的是自己的故乡,也都有值得自己追忆和怀念的地方。

杜甫晚年生活在一个压抑、沉重的屋檐下,背负着对国、对家、对黎民百姓的责任与重担踽踽独行。当杜甫凝视着这片满目疮痍、血泪纵横的大地时,他只好用自己那现实的笔墨来描述当时的时代面貌与百姓们的窘迫疾苦。

杜甫的诗亦如盛世大唐由盛转衰的悲壮历史,更如一面镜子,折射着他不同时期的真实感情和社会生活存在的矛盾。他的诗又像是一件历史瑰宝,包含着浑涵汪茫、千汇万状的言辞字句。一句“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诉不尽忧国忧民的深衷与内心的无奈;“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写不完壮志未酬的苦闷与无边的艰辛。读他的诗,俨然是在接受一次灵魂的熏陶、心灵的洗礼。沉郁悲凉的格调、忧国忧民的情怀、铿锵凝练的文辞,无不在我心中荡起一圈圈涟漪,让我不禁想起了大海的浩渺,想起了湖光的宁静,也联想起了杜甫经历的那个悲苦时代。

杜甫是一位独具人格魅力的伟大诗人。在他流传至今的诗词中,提到诸葛亮的就有几十首,被公认写得最好的便是这首《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一生,被杜甫短短四句道尽乾坤。在杜甫的诗词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的那颗炙热的赤子之心,忠于初心、忠于事业、忠于人民。在“敢辞茅苇漏”的窘境中依然能保持“已喜黍豆高”的处世姿态,着实让人敬佩;在呐喊“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的悲悯时,却又将希望寄托于“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也让人替他惋惜。

杜甫的诗集中承载着希望,也暗含着无奈,而今再读杜甫,更多感受到的是那一份温情、人情、意境。就像孔子两千多年前所说的那样:“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读杜甫的诗词,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我想,这也是我们的一份幸运。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