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快乐广角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再读中国画《夜以继日》


■邢军纪

来到“姜成楠从艺60年美术作品观摩展”现场,再一次拜读姜先生的中国画《夜以继日》,时间已经过去了45年。

站在轮回的原点去看这幅画,我仍然心怀感动。当年,作为姜成楠先生的学生,我有幸目睹了此作从孕育到诞生的全过程。

我们是1973年秋天被姜先生领进天津美术学院大门的。那时的“天美”,准确的名称是天津艺术学院美术系,是刚刚从河北艺术师范学院和天津五七艺校里分离出来,似乎还没有正式招生,便让我们原北京军区炮兵美术班捷足先登,先期在这里受教了。我们的引路人就是姜成楠先生。当时他刚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率北炮八个炮兵师之美术人才,以“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创作军事题材作品为名,为提高我们的美术基本功而来。我们这些一身烟尘的大兵就这样走进了大学之门,受到了诸多名师的指点,看到了诸多外人无缘看到的馆藏作品,受到了艺术氛围的良好熏陶,开启了通往审美殿堂之门。这个美术班里,后来涌现出了一批著名书画家,可以罗列一串长长的名单,但这些人若回首从艺之初,会有一个共同的恩师,那就是姜成楠先生。

姜先生这幅画作,是当时与我们一起深入生活时的收获。我之所以被这幅画深深感动,因为它记录了我们的青春。

在深入生活环节,美术班的学员们回到了各自的部队。我所在的部队在塞外一线布防。在茫茫的大山里,和我同期入伍的弟兄们,钻进山沟一干就是几年,“深挖洞”就是我们的使命。洞里面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成室,就是《夜以继日》作品中两位士兵居住的地方。从他们的穿着“三毛一皮”到军挎包与军水壶,从冲锋枪到小马灯,《夜以继日》营造出的战备氛围成了我们的时代记忆,也是我们青春的证明。虽然我们的青春可能是沉默无言的,但是正如得过冻疮的人才能记得刻在心头的刺骨寒风,正如受过伤的人才会知道一场战斗有多么残酷,我们的青春被大山铭记后才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胡马”不敢来,是因为将士们用青春和奉献构筑起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这也是《夜以继日》这幅作品之所以隽永耐读的深意所在,它具有经典的意义。

《夜以继日》出现在当年中国美术馆“全国美展”的展厅时,可以说风光无限,在它面前伫立的人很多。宏伟饱满的构图,鲜明的色彩对比,气韵浑厚的笔墨,两位一坐一卧,刻画生动、呼之欲出的战士以及浓浓的战备气氛,令人震撼。作为姜先生的学生及画中人的战友,我在这幅画前流连忘返,逢人便说:“我是《夜以继日》创作过程的亲历者,记得这张画最先的草图是叫《日日夜夜》的……”那时我心中感到很是骄傲和自豪,逢友必谈姜成楠。至于说《夜以继日》好在哪里,当年似乎并没有深入思考过。至少不像现在,可以用45年的人生积淀去咀嚼品味它的意韵内涵和表现形式,重新确定它的价值。

《夜以继日》也曾被人冷落,说它既不像国画又不像油画。但是,经过时间的淘洗,如果它再次出现在国家美术馆,我相信在它面前伫立欣赏的人一定不少。我的战友们和当代的热血青年会通过对画面主人公的解读,悉心感受他们的表情、他们的目光、他们的姿态、他们要表达的心声;循着他们的脉搏和呼吸,会在塞外的大山深处,找到那千万士兵散落于山谷间仍留余香的青春花瓣……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