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以国之名,深深铭记


■郝瑞雪

【新闻】

第六个国家公祭日前夕,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死难者名单墙前,多位死难者的亲人举行了家庭祭告活动。其中,新确认死难者周万荣的女儿陶秀华(原名周成娣),首次参加祭奠。这段伤痛,陶秀华深埋心底82年。这场特殊的重逢,她也期待了82年。

【点评】

92岁的陶秀华看到父亲的名字刻在死难者名单墙上第10665个位置时,不住地说:“叶落归根了!”魂有所依,这是对逝者最好的祭告。

如今,像陶秀华一样,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以及死难者的家属都在渐渐老去。有人担心,皱纹掩盖了刀痕,记忆的传承将由谁来完成。这个忧虑显然是不必要的,因为这一段沉痛的历史,从来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城市的,而是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这也是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的深层次原因。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南京之痛,既是个人一道永不痊愈的伤疤,“每回忆一次就像死过一回”;也是民族一场刻骨铭心的灾难,“每回望一次都会悲情难抑”。同胞遭戮、山河喋血,人民不会忘记,国家不会忘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是为了缅怀逝者、告慰先人。“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国祭是为了唤醒记忆、铿锵前行。

“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望,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中华民族不喜欢延续仇恨,但绝不会忘记耻辱,“忘记大屠杀就是二次屠杀”。记取苦难历史,勿忘民族创痛,警惕战争阴霾,捍卫和平天空,凝聚力量,走向复兴,这才是家祭与国祭的真正意义。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