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思想战线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识人用人须防“近视眼”


■马洲兵

解放战争时,组织上任命曾在英国留过学的刘明寰为第一兵团军工部部长,对此,有些干部想不通、说怪话。王震将军得知后说:“你们都是近视眼!要懂得,子弹打不到的地方,科学知识是可以打到的。”

近视又称作短视,看眼前清楚,看远处模糊。工作上患近视的人往往只留意身边与当下,不关注全局与未来,如不及时“矫正视力”,难免因小失大、因近失远,甚至好心办坏事。识人用人尤需要防止“近视”。

现实中,识人用人“近视”的情况还真不鲜见。比如:有的人看不到年轻干部的潜力活力,只见其“资历浅”——嫩了些吧,能压住阵吗,哪有用老同志稳妥呀。有的看不到交流干部的眼界视野,只见“专业不熟悉”——外面来人有啥好啊,门还摸不着呢,还是土生土长的干部用得放心顺手。有的看不到干部的长处优势,只见“素质有短板”——张三性子急、李四学历低、王五表达能力差,似乎用谁都不理想。还有的不看干部的变化发展,只见“曾经犯过错”——放着“直材”不用,干吗要用有“伤疤”的?如此等等,对干部缺乏全面、深入了解,更对干部潜力没有客观的认识和发现,一味凭眼前的所见所闻作判断、下结论。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为推进事业更好的发展,必然需要一些年轻人“小步快跑”、一些有潜力的“挂帅出征”。二战爆发时,艾森豪威尔还是一名默默无闻的中校。然而正是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后生晚辈,短短四年间被闪电般擢拔为五星上将,担任起300万大军的统帅,指挥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登陆战役。识人用人必须眼界开阔,对那些才干优异、脱颖而出的干部,确实应当少一些吹毛求疵,多一些铺路架桥。

有道是“英雄不问出处”。有的同志以为上名校、学历高,似乎就应该快使用、受重用。这固然没有错,但也不能一概而论。知识不等于胆识,名校不代表能力,讲起来滔滔不绝,做起来不见得就得心应手。知识,只有消化了才是营养,否则只是脂肪,看似壮实,实不顶用。三国时的马谡,不就是被“口头兵法”误了大事以致丢了身家性命吗?古时的许多智者出身贫寒,傅说修筑过城墙,吕望贩卖过笊篱,百里奚养过牛,诸葛亮耕过地。那个为国战死的周处,更是典型的“浪子回头”。识人用人落入“印象模板”,掉入“学历陷阱”,结果很可能导致看人失真、用人失准。

鸟有两翅,原有的四肢只剩下两脚,不能成为猛兽;牛有两角,嘴里边牙齿不再锐利,只能嚼草。任何人,都是有所长亦有所短,正所谓“十全十美是上帝的尺度”。有的人才当初不仅没有做到“十全十美”,甚至让人不待见。陶行知曾告诫教师:教鞭下有瓦特,冷眼里有牛顿,讥笑里有爱迪生。识人用人一旦“近视”,落选的可能正是那些“瓦特”“牛顿”“爱迪生”们。更何况,机器运转靠的是零部件的有机配合,识人用人重要的是岗位需要、用其所长。搞好每块“长板”的优化组合,这样才能“箍”出一个“大桶”或“深桶”来。如果囿于小范围,在矮子里面拔将军,难免“箍”成“小桶”或“浅桶”。

有人向印第安射手请教造箭心得,得到的答复是:把箭杆削直了,其他马虎一点儿没有关系;如果箭杆不直,别的再完美,也难以一矢中的。识人用人重要的是关注基本面——看德才是否兼备。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大象无形,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我们不应被人才表面的一时的“愚”“拙”“无形”遮住眼帘。

识人用人上的“近视眼”,有时还出于“小心眼”和“势利眼”。作家孙犁生前讲过,创作需要忘记名利、忘记利害、忘记好恶、忘记私情。识别人才和寻求人才“千里马”,需要的也是这种“忘我”的境界。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