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回眸2019·年终专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我们一起长征

——第六届“长征人物奖”评选侧记


■刘笑伟

邓稼先
(《永远的马兰花》主人公)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将奉献,隐匿于荒原,将伟大,隐藏于平凡。一声惊天巨响,换来一片晴空大地;一生攀登跋涉,为了一句无声的誓言。战士的果敢、智者的深邃,都在你身体中流淌,一段无悔的青春,化作戈壁上那朵最美的马兰。
韦昌进
(《坚守6号哨位》主人公)
英勇,是通往胜利的窄门;血性,是属于英雄的图腾。为了祖国,你在春潮中向硝烟逆行;为了人民,你用热血在边境线上写下和平。南国的红棉,记住了你无畏的背影;曾经血染的大地,已走进了新时代的春天。你的青春,祖国不会忘记。
张 超
(《逐梦海天间》主人公)
这片海,是你的舞台;这片天,是你的归宿。一次次生死鏖战,你把职责扛在肩上,甘愿在刀尖上舞蹈;一次次首当其冲,你探究胜利的奥义,甘愿做战友的航标。为了胜利一无所惜,为了使命一往无前,你的跑道,通向逐梦强军的碧海蓝天!
杜 俊、杜富国
(《坚强的父亲养育坚强的兵》主人公)
你是父亲的儿子,更是人民的子弟。危急关头,你喊出的那一声“让我来”,是对祖国最庄严的承诺。父亲的血脉流淌在你的身体里,也教会你忠诚、坚韧、顽强。这美好的品质、动人的情感在父子之间传承,也在无数人心中传递。
《永远的马兰花》
作者 彭继超
《坚守6号哨位》
作者 王 昆
《逐梦海天间》
作者 周建彩
《坚强的父亲养育坚强的兵》
作者 胥得意 关 磊

“长征人物奖”评选,今年已是第六届了。“我们一起长征”这几个字,作为一种文化印记,也再次印在《解放军报》长征副刊的版面之上。年终岁尾的这次评选,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温暖。因为,这是一种文化血脉的传承,也是一种精神光芒的绽放。

克劳塞维茨说过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的利刃。”让文学作品产生一种利刃般直击人心的文化力量,正是长征副刊一直坚持的品质和追求。

评选“长征人物奖”的标准是什么?首先,“长征人物奖”的获得者需是长征副刊一年一度评选出的“长征文艺奖”获奖作品中的主人公。因此,作品的文学性是第一个要素。

今年评出的四部获奖作品,在文学性上均有独到之处。

彭继超的《永远的马兰花》,从一盆摆放在邓稼先家里的“令人怆然心动”的马兰花入手,以独特的视角,写出了“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怀。结尾处,邓稼先夫人许鹿希给作者那一句微信回复:“谢谢,似乎他还在人间,共祝国泰民安。”于平静之中,以万钧之力打开了读者情感的闸门,让人禁不住热泪夺眶而出。

周建彩的《逐梦海天间》,主人公是全军挂像英模人物张超。她没有从正面描写英雄,而是深入到张超妻子张亚的内心世界,通过手机、蓝色头盔、深邃的夜空、三件心爱的物品等一系列回忆与日常生活中的意象,如一串串珍珠般,串起了有血有肉的张超形象。“爱人连光也带走了,就学会了让自己发光”。这光芒是属于妻子张亚的,也是属于张超的。

王昆的《坚守6号哨位》,着墨于“八一勋章”获得者、战斗英雄韦昌进所坚守的“这潮湿的哨位”,栩栩如生地写出了年轻士兵血染的风采和“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英勇无畏。不仅如此,作者还将笔墨进一步延伸到韦昌进的战后生活和他的精神境界。在这里,“6号哨位”成为一种象征,成为主人公生命中执着坚守的品格和情怀。

胥得意、关磊的《坚强的父亲养育坚强的兵》,既写了“排雷英雄”杜富国,也写了他的父亲杜俊。写了杜俊看到病床上刚刚经历生死考验的儿子时的肝肠寸断,写了他重返儿子部队、踏上雷场时的深情和心潮澎湃。“让我来”的英雄形象,是建立在“跟我学”基础之上的——坚强的父亲养育出坚强的儿子。

这些作品,都感情丰沛、文笔流畅、描摹细腻、细节生动,是去年“长征文艺奖”获奖作品中的优秀之作。

作品精彩,人物形象还要过硬。就是说作品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一定要丰满,要有血有肉,要彰显情感和细节的力量。

邓稼先的形象从马兰花开始,升华于大漠中“那耀眼的光芒”,更因在工作中的危急之时“他来不及考虑个人安危”的性格特点而变得高大。

张超将对妻子的爱,升华为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他的深情和体贴,让人感到温暖,也让人看到了一个英雄的柔情。

韦昌进喜欢和老百姓聊天,尽管群众不知道,眼前和他们一样普通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战斗英雄。活着的英雄一直在坚守着心中的哨位。

一张珍藏于手机里的儿子的照片、一次转发到朋友圈里的留言,让杜俊父子的家国情怀变得愈加清晰,仿佛伸手可触……

一部文学作品,塑造好一个人物形象,不易。让读者记住,并反复在脑海中浮现,进而产生一种情感共鸣和精神激励,则更难。

鲜活生动的人物有很多,为什么会选择这几位人物?这就牵涉到了人物与时代的关系。

无疑,这几位人物都是英雄。英雄是时代闪亮的坐标。英雄文化是世界各个国家、不同民族都共同信仰的文化。它没有民族之分、国别之辨,彰显表达的是人类可以通约的最美好的人性品质和精神光芒。《解放军报》长征副刊一直在关注英雄、塑造英雄、讴歌英雄。

文化的力量更持久,更深入,更润物无声。通过文学作品捕捉到闪耀在人物身上的那种精神光芒,正是我们所希求的。今年的“长征人物奖”获奖者中,邓稼先身上那种“用生命凝聚成那一瞬间的光芒”“照亮这民族用血与火所浇铸的共和国,还有永不停息的强国梦想”的精神,如此震撼人心。

《逐梦海天间》讲述了张超成为“尖刀班”的“尖刀飞行员”还不满足,舰载机部队选拔舰载机飞行员,他毅然报了名。歼-15起飞时尾部喷出的“炙热的蓝紫色的火焰”,正是一位中国军人追求卓越、敢于在刀尖上起舞的精神本色。

韦昌进为了胜利不惜代价甚至宝贵生命的壮举,正是新时代人民军队备战打仗必须凸显的价值追求。

杜富国父亲杜俊发在微信朋友圈中的那句“中国军队加油!”何尝不是新时代军人家庭“最后的老棉袄盖在了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到战场”的生动写照!

把精神的锋芒呈现给读者,是我们的职责。让这锋芒化为精神的力量,激励读者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是我们的愿望。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更为宏阔的时代画卷也将徐徐开启。让我们一起长征!

永远有多远

■彭继超

写作《永远的马兰花》的过程中及此后很长的时间里,我都被邓稼先的事迹和精神感动着,同样感动于许鹿希的坚守和追寻,感动于邓稼先和许鹿希至真至美、至深至纯的家国情怀。

我最初认识邓稼先是1983年在罗布泊核试验场,当时不知道他已身患重症。十年后的1993年8月12日,我第一次到他北京的家中采访时,邓稼先已经逝世7年。走进邓稼先家的客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邓稼先遗像和一束马兰花。许教授告诉我,这花,是人们特意从那个遥远的地方、从马兰带来的,那是邓稼先常去的地方。许教授没去过,马兰对于她来说,就是这一束花,这一束已经干枯的马兰草。我被这无言无色的花深深震撼!我曾看到过蓬蓬勃勃的马兰花的海洋,那是一种奔放的热烈。而这一束花,是一种执着、一种顽强、一种无言的倾诉和无声的怀念。马兰花旁边,是邓稼先的照片——两手在胸前张开,仿佛拥抱着一颗太阳。时间就在那一刻凝固,邓稼先从此进入永恒……

那以后,我又多次拜访、看望许鹿希教授,每次拜访都使我的心灵受到触动和洗礼。许教授给我讲邓稼先的故事,我也常常把新发现的有关邓稼先的事情告诉她。2018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32周年,我给许教授呈上《永远的马兰花》初稿,同时呈给她这样一首诗:“永远有多远,瀚海路漫漫;一呼马兰花,双泪落君前。永远有多远,戈壁情无限;一曲马兰谣,唱得心尖颤。永远有多远,终生常思念;春风吹万里,马兰花开遍。”当天,许教授回信说:“谢谢。似乎他还在人间,共祝国泰民安。”

哨位上有军人本色

■王 昆

那些牺牲的烈士已永远长眠了,但活着的英雄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哨位和本色。

韦昌进的班长沈长庚,从战场回来后,退伍回到了老家,被分配到县水利局下属的灌溉站。艰苦的生活没有磨损沈长庚当初“回到地方也一样立志作为”的理想,1992年底,沈长庚考取了公务员。他说,正是那些战斗,给了他永不磨灭的信心和昂扬的斗志。

把韦昌进背下阵地的张元祥,从战场回来后,通过努力考取了军校。接着,他通过自学考取了大专、本科文凭,后来又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在转业那年取得了检察官的资格。和韦昌进并肩作战的战斗英雄苗挺龙,虽然双目失明,却还是凭着不懈努力考取了南京中医药大学推拿大专班;大学毕业后,苗挺龙义务帮助近万名患者解除病痛、恢复健康。

1985年9月17日夜里,李书水在向组织宣誓后,冒着敌人的炮火将苗挺龙背下6号哨位。部队返回驻地后,李书水因伤复员,一直在老家务农。尽管腿脚不好,但李书水每年清明节都会到烈士陵园战友墓前敬礼缅怀。采访时,李书水说道:“现在我们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吃穿住行都有基本保障,还要求什么呢?国家也有难处。”临别时,我们将他送到村子路口的便道上,李书水双腿膝盖僵直着,却麻利地跳下车去,向我们挥了挥手就转身大步离去。

当年与韦昌进并肩战斗的战友家庭中还有12户的父母健在。带着当年哨位上的誓言,带着生死与共的初心,韦昌进一一登门拜访,帮助协调解决困难。韦昌进说:“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哨位,本色不变,哨位不丢。”

擦亮英雄的光芒

■周建彩

《逐梦海天间》的主人公能获“长征人物奖”,一定是因为张超这个闪闪发光的名字打动了评委和读者。这份光荣源于张超,当然也归于张超。

张超是我的战友,他看似普通,但他身上却无处不体现着金子般闪光的珍贵品质,他纯粹、善良、忠诚、执着、勇敢、精武。在追求舰载飞行事业的征程上,他一路笑傲海天,直到那最关键的4.4秒,为了挽救国家的巨额财产,他不惜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我们痛惜战友,也为他高贵的人格和精神品质所感动。张超将自己燃成了一束光,我们追逐着光,一路向前,看到了他为实现强军梦而勇毅拼搏的身影。国庆70周年阅兵那天,当战友们驾驶歼-15舰载机飞临天安门广场上空,张超的同学在他的墓前举着手机和他分享。他的梦想实现了,这一刻,他的生命与战机同在。

张超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他作为全军挂像英模、国家授予的“人民英雄”,也将和其他英雄模范一样,将不朽的功勋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凝聚起激励人们谱写时代华章的强大精神力量。

英雄是照耀国家、照耀民族、照亮人民心灵的永不消逝的星辰。我创作这篇文章,是对战友的追思与怀念,更是对英雄的尊崇与讴歌。一位著名作家曾经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斯言诚哉,长征副刊就是记叙英雄故事的园地,也是张扬英雄精神的阵地。希望这样的创作,能够巩固并拓展英雄精神的阵地,擦亮英雄的光芒,让英雄的力量绵绵若存,让英雄的精神青山不老。

发掘动人的坚强

■胥得意 关 磊

去年,我刚得知杜富国的事迹时,他还不为更多人所熟知。除了“让我来”的壮举,他坚实的足迹和真实的故事已足以让我们感动。

当我们决定写一下杜富国,让更多的读者知道他时,对他父亲的由衷敬佩早已在心中反复激荡。我们一直在想,是什么精神让他把两个儿子全送到了部队,又是什么力量让他在大儿子严重受伤后表现得无比坚强。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读懂一个父亲,从而沿着父亲的精神脉络去寻找一个青年人成长与奉献的轨迹,这种血脉传承具有更巨大深沉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文学与新闻是有区别的。新闻强调事件,而文学强调故事。往往当新闻退场时,文学才要登场。这并非迟到,而是对事件的深度延展。我们决定从杜富国父亲的角度开掘,是基于更真切的细节与更幽微的情感。这些往往是新闻报道难以充分表达的。后来,杜富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荣誉,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时,我们的内心是欣慰的。因为,当我们最开始把目光停留在他的故事上时,只是把他当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青年。他是一名战士,他来自基层部队,我们的文字对和他同样年轻的军人生命怀有同样深挚的敬意和尊崇。

军旅文学需要更多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作者用心来书写。书写强军兴军伟大实践中可歌可泣的故事,书写那些“小人物”心灵最深处的呼喊,书写军人不为人所熟知的梦想与情感,书写军人家庭里那些隐忍的情感和动人的坚强。当我们用文学的方式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带着丰满的灵魂走向读者时,便会有更多的人认知我们的事业、理解我们的事业、支持我们的事业、歌颂我们的事业。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