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基层传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讲透了道理,自然会有“耳朵候场”

——追踪第71集团军某旅一份主题教育大课教案的定稿之路


■本报记者 陈 利 通讯员 杨琪潇 孙鲁鹏

年终岁尾,记者在第71集团军某旅采访时,听说了一个主题教育大课教案“三易其稿”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舟桥一营教导员李广峰。作为一名“老政工”,李广峰记不清自己曾多少次登台授课,但在准备这一堂大课时,接连被退稿的经历着实让他有些“脸红心跳”。

大课题目是《回望初心来时路,走好军旅每一步》。为了打造精品,李广峰从网上找来几十份相关题材的教案参考借鉴,又花了一周时间推敲文字、制作课件。然而,数个日夜“磨”出来的成果,却在教育准备会试讲时被吐槽:“内容华而不实,没有温度、没有触感,这样的课官兵不爱听。”

既然“不实”,那就多加“干货”。试讲结束后,李广峰海量看视频、读报纸、翻书籍,并特意从网上搜集一些官兵喜闻乐见的短视频素材,同时在教案中引入网络语言、热点事件,通篇看上去“热气腾腾”。

没承想,信心满满的李广峰再次碰壁。教案送审时,旅政治工作部主任许瑞刚反馈了这样一段话:教育不能照本宣科,同样不能一味追求趣味性而罔顾理论深度,既要让官兵“抬头”倾听,更要让他们“低头”思考。能否用理论回答官兵的现实思想困惑,从而触动他们的内心,是检验一堂教育课是否具有魅力的“试金石”。

“讲透了道理,自然会有‘耳朵候场’。”再次沉下心来,李广峰深入班排,通过一次次与战士们聊天交流,他找到了官兵思想上的困惑,并寻找理论支撑点加以阐释,形成了一份理论解读深刻、回应官兵思想诉求的教案。

该旅领导告诉记者,一份教案如此反复修改,缘于他们在主题教育中推行的大课共享模式。立足营教导员政策把握准、理论功底好、基层威信高的特点,旅里特意安排这些官兵的“老大哥”担任主讲,反复打磨教案,力求推出一批官兵喜爱的精品大课,提升教育质效。

官兵的肯定是对教育者最大的褒奖。授课结束,战士们告诉李广峰,这堂课道理讲得透彻、故事很接地气,让大家意识到原来“身边事”里面竟有这么多的大道理,听起来真过瘾。授课当晚,正在野外驻训的勤务保障营主官还慕名而来,邀请李广峰前去讲课。

几易其稿,收获几何?李广峰笑着谈起了感受:青年官兵往往喜欢新鲜事物,而教育课中那些形式上的“新鲜”对他们的吸引只是表面和暂时的,把问题找精准,把功课做扎实,把道理讲透彻,自然能让战士们在课堂上怦然心动,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采访结束时,这个旅今年的主题教育已经进入尾声。然而,大课共享的授课模式却在延续,成为他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做法。记者了解到,新一期的大课又进入了紧张的“打磨”环节,而官兵们也支棱起耳朵,等着听呢……

官兵恳谈

武警株洲支队四级警士长 陈志光:近年来,教育被吐槽的情况并不鲜见。有的官兵抱怨,一些教育内容交叉重复,低层次循环;有的反映,本单位教育搞了很多,但仍然存在“空、远、虚”的现象,能打下烙印的精品课不多。这些缺乏深度、单调乏味的教育,不仅影响了教育质效,而且损害了教育者的形象。

某部政委 张建武:官兵是教育的主体,受惯性思维的制约,有的带兵人习惯在教育时总是把自己摆上“C位”,片面注重资料找得全不全、课件做得好不好、口才发挥佳不佳,而忽视了调动受教者积极性,让官兵站前台、唱主角。不可否认,有些授课花团锦簇,让人眼前一亮,但教育走“新”更要走心,自说自话,不关注官兵思想实际,这样的教育显然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

某旅政治工作部主任 邢文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宣扬先进思想、播撒真理、塑造灵魂的神圣事业。努力使每一堂教育课都能留下印记,让官兵听着这一堂、盼着下一堂,让教育真正展现真理魅力,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也理应成为每名带兵人的自觉追求。

武警某支队政治工作处主任 王伙朋:教育之要,在于奔着活思想去;教育之效,在于解决现实问题。开展教育前,我们务必要通过座谈问卷、谈心交心、思想形势分析等方式,真诚倾听官兵的心声,了解官兵的困惑,聚焦热点、找准难点、敲准鼓点,切实做到把准脉搏,有的放矢,精准发力,从而使官兵不仅听得进、坐得住,而且思想上产生共鸣,情感上形成共通。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