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人民楷模”王继才的奋斗人生(下)


■刘笑伟 王志国

清晨,王继才夫妇庄严举行升旗仪式。 江苏省军区提供
王继才(左)生前和妻子每天认真观测海情。王冠军摄
新一代民兵踏上王继才的巡逻路,传承爱国奉献精神。江苏省军区提供

32年,王继才几乎每天都把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升起在开山岛的上空。他坚信,守岛就是守家,国安才能家宁。

王继才说:“开山岛虽小,却是中国的领土,必须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只有看着国旗在海风中飘展,我才觉着这个岛是有颜色的。”

32年,王继才和他的妻子固守海防,坚持升国旗、护航标、写日志,实现了“一生守岛,直到守不动的那一天”的铮铮誓言。

开山岛,就是他的生命、他的人生、他的意义、他的价值。他就是岛,岛就是他,小岛已与他融为一体。

茫茫大海间,五星红旗美。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开山岛上国旗的颜色,与周围的环境都是如此协调。黄色波涛,白色浪花,绿色草木,再加上这一抹红,很壮美。

国,在王继才的心中,分量比山还重。国旗,在王继才心中,就是国的象征。

生前,他多次对子女们讲起30多年前,自己的父亲——孩子们的爷爷,给刚刚开始守岛的他捎来一面国旗的情景。

王继才的父亲,参加过淮海战役的支前工作。王继才的舅舅,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王继才从小受到的就是红色传统教育。他的父亲经常告诉他,你们没有打江山,但一定要守住江山!

提起自己的父亲,王继才总是自豪地说:“老人家在灌区游击队时就入了党,是名老党员,虽然一字不识,但为人正派、做事公正,在十里八乡都受人尊敬。他总是保持着朴实向上的心态,教育我们要热爱祖国、热爱党。”

家庭成员中,第一个支持王继才守岛的,就是他的父亲。

王仕花决定辞职上岛陪丈夫的时候,婆婆很生气,丢下了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王继才的父亲则一言不发地抽起旱烟,过了半晌才对王仕花说:“岛上条件很艰苦,你要有心理准备,待不住就下来,但不许怂恿二牛当逃兵。”

二牛,是王继才的小名。

在王继才最初守岛的日子里,是父亲捎来的一面国旗,坚定了他守岛的决心。

那是1986年9月下旬的一天,在王仕花登岛后不久,一条来自燕尾港的渔船靠上了开山岛码头。

一位渔民从驾驶舱里搬出一个化肥袋,扔上了开山岛码头。船老大在嘈杂的机器轰鸣声中,扯着嗓子对王继才比划着:“一个老人家让带来的!老人长这么高!”

船老大说,老人家给你捎了一句话:“守岛就像守阵地,千万不要当逃兵!”说完这句话,他便驾船离开了码头。

渔船离岛后,王继才将化肥袋扛到了宿舍,与妻子细细整理。

化肥袋里面,是王继才父亲捎来的衣物、粮食等物品。物品中,还有一个小袋子,里面叠放着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

王继才父亲捎上岛的那面五星红旗,更像是一颗爱国奉献的种子,播撒进了王继才夫妇的心中。

每天5时30分,天刚蒙蒙亮。无须闹钟,王继才就醒了,王仕花也醒了。他们穿衣、洗漱、整理好装束,顶着潮湿的海风,踩着陡峭的台阶,走向升旗台。

“升旗!”王继才一声口令,五星红旗在他手中冉冉升起,王仕花则站在一旁庄严敬礼。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开山岛上就会如期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这一面旗帜里,包含着太多情感。

渔民们说,岛上有国旗在,就是有人守着!每次从远海捕捞回来,远远地看到开山岛的五星红旗,心里踏实多了,有回到家的亲切感。

守岛32年,王继才夫妇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升国旗。一人当升旗手,一人当护旗兵,无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

最开始收到父亲托人带来的国旗后,王继才就开始筹划升旗的事。开山岛没有现成的旗杆,王继才和王仕花山前山后跑了个遍,最终选择在高墙炮台与后山炮台中间的瞭望哨顶部作为升旗台。

为什么选择这个地方?因为方向朝向外海,悬挂国旗有宣示主权的意思。

之后,王继才请熟悉的渔民从岸上捎来了两根毛竹,先用竹子底部做了一根长约一米左右的竹筒,插在水泥底座上。接着,又用粗细较为匀称的部分做了一根旗杆,较细的一头系国旗,较粗的一头插入固定底座里。

开山岛民兵哨所的简易升旗台就这样“诞生”了。

1986年10月1日早晨,王继才和王仕花郑重地举行了两个人的升旗仪式。那天,他们扛着系了国旗的旗杆,从山前走到山后,翻过一段峭壁,登上瞭望哨顶部的“升旗台”。没有国歌伴奏、没有观众,有的是两颗热爱祖国的心。

在准备完毕后,王继才响亮地喊了声“敬礼”,并郑重地将旗杆插在了底座上。王仕花立在原地,向国旗庄严地举手敬礼。那一天,她虽然没有穿着军装,但在心里,她觉得自己就是开山岛上的一个兵。

开山岛上海风大、盐分高、湿度大,王继才父亲捎上岛的国旗在一个月后出现了褪色和破损,王继才赶忙托人从岛外买来新国旗换上。之后,在家里经济十分困难的上世纪90年代,王继才依旧要买国旗上岛。

32年间,王继才夫妇自费购买了200多面国旗,其中近百面曾经在开山岛上空飘扬过的国旗,一直保存在开山岛第一排营房的储藏间里。

现在,开山岛新建了一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里面陈列了王继才夫妇守岛32年的很多物件,200多面被风雨吹打的国旗、1部手摇电话机、20台听坏的收音机、10多盏用坏的煤油灯。这些陈列品在展柜里安静地陈列,却带给人深深的震撼,让人触摸到王继才夫妇坚守孤岛32年的精神之光,以及爱国奉献的赤子情怀。

对于国旗,王继才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2007年夏日的一天,海上刮起了强台风,下起了大暴雨。傍晚时分,王继才例行去巡逻、降旗。

那时候,王仕花股骨头坏死的左腿经常疼痛,王继才心疼她,独自去巡逻。

望着屋外呼啸而过的强台风和大暴雨,王仕花叮嘱王继才:“要注意安全,砚台石附近的后山就尽量不要去,那里是风口,风大浪大!”

“我知道。”王继才应道。

说完,王继才折身出了第一排营房,沿着右侧支路的斜坡路往山上走。他一手拉着雨衣帽檐,一手搭着水泥扶台,弓着身一步步往前挪。

到了第五排营房门口,王继才径直走向房子旁边的小路,站在路口附近观察右侧的海面。

在步行巡查确认周边及设备情况均正常后,王继才来到灯塔第一层的瞭望观察哨点,那台望远镜正架在窗前。王继才熟练地通过望远镜观察着周边海情,步行近距离观察和利用望远镜远距离观察是一次完整的巡逻检查程序,以确保近海、远海情况均能掌握。

受强台风和大暴雨影响,王继才比平时慢了许多。在完成瞭望及当日巡查日志登记后,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他抬手看了看表,距离降旗还有一点时间。

他掏出烟点了起来,眯起眼睛向外看。虽然下着雨没有太阳,但是长年累月的积累,他已经掌握了每天的日出与日落时间。一直等到19时25分,他走出瞭望哨。

哦,真是一幅壮丽的风景!在风雨中,国旗猎猎飘扬,在雨水的浸润下红得愈加鲜艳。那随风抖动的声响,仿佛在与天地争锋,亦像是在向人们讲述这些年来王继才在开山岛上战天斗地、战胜自我的奋斗历史。

迎着劈头盖脸倾泻而下的暴雨,王继才开始降旗。国旗缓缓降下来。雨水早就模糊了他的双眼,更是顺着脖颈流进了衣服里。国旗降下后,王继才把国旗护在怀里,便大步走向延伸向前岛的阶梯路。

连接操场与阶梯路的是一扇六边形的水泥拱门。王继才穿过拱门,正迈步下台阶时,一阵疾风从身后猛吹过来,他一个踉跄,整个人往前栽了下去。他的腹部重重地磕在了楼梯右侧的圃台边角上,身体一直滚下了20多级台阶,直到第五层营房门前的小平台上才停下来。

“老王,老王!”就在王继才挣扎着起身时,王仕花出来寻他了。

“在这里。”王继才有气无力地回应。

他用手隔着雨衣试探性地摸了摸撞在圃台边角的部位,钻心地疼。凭着多次摔倒骨折的经历,他感觉不妙。

王仕花见王继才迟迟没有站起身来,赶紧扶着圃台往上爬,靠近了才发现丈夫脸色苍白。

那天,冒着强台风和大暴雨,王仕花硬是将丈夫架回宿舍。王继才的手中,始终紧紧地抓着国旗,不让这面火红的旗帜掉在地上。

那次强台风持续了三天左右。等风停了、浪小了,渔船能够出海的时候已经是几天之后。执拗的王继才却不愿意下岛看病。他对王仕花说,摔的地方已经不疼,再过几天就该好了。王仕花知道丈夫是怕花钱,便一直宽慰他。

王仕花说:“撞到的部位一直疼痛不减,要是肋骨扎伤内脏可不得了,必须下岛检查,心里才放心!”王继才只得同意搭乘返港渔船下岛。

国旗代表国家!国旗的故事还在不断延伸。

2012年1月1日,海面上,尽是翻腾的白色浪花,远远地铺向天际。

这一天,是武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登岛升旗的日子。

在开山岛上每一天过着平凡的日子,坚持下来就是不平凡。王继才夫妇守岛的故事,经媒体不断报道,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也是慕名专程从北京赶来,登上开山岛,准备在这举行一次升国旗仪式。

仪式的第一项,王继才与天安门国旗班官兵共同升旗。

“立正!敬礼!”随着武警天安门警卫支队副参谋长刘建光一声口令,武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三班长常超一扬手,将手中的五星红旗迎风展开。伴着嘹亮的国歌声,五星红旗在开山岛上冉冉升起。

王继才仰望着国旗,眼睛里满是泪水。这面曾经在天安门广场飘扬的五星红旗,传递的就是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火热情怀和忠贞信仰。这信仰随着国旗的传递,就如同阳光一般照进了王继才心中。那一刻,他一定想到了在开山岛上升旗的一幕幕,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

在升旗仪式结束后,天安门国旗班首任班长董立敢致辞说:“同一面国旗,在祖国心脏和边防小岛都升起过。这说明,岛连着北京,心系着祖国!你们是我们的榜样!我代表国旗班全体官兵向你们致敬!向你们敬礼!”

王继才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我等待这个升旗仪式已经3个月了,能够为国旗增光添彩是我们夫妻俩最大的愿望。今后,我们还要继续站好岗放好哨,让祖国人民放心。”

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给开山岛民兵哨所赠送了一个崭新的升旗台。

“现在有专用升旗台了,这个旗杆要不卸下来扔掉吧?”在送走嘉宾们后,王仕花兴奋地指着门前的竹制升旗杆对王继才说。

“这可不能扔,这竹竿陪着咱们有些年头了。看着它,我心里觉着踏实。”王继才连忙说。

于是,岛前平台栏杆外侧的竹制升旗杆也保留了下来,直到今天。

每天升旗,升起的是王继才夫妇浓烈的爱国之情。坚持下去,守好开山岛,就是王继才夫妇的初心。

在岛上值守,哨兵的职责有许多条,比如对海对空情况侦察报告、防内潜外逃、防走私偷渡、配合公安机关维护海上治安、配合部队打击武装袭扰之敌、配合部队作战及战时勤务等。这就是哨所民兵的国事。

最初的守岛岁月,王继才把这些事当作一种职责。但随着时间的延续,特别是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这些事就成了他的事业。

每天早饭后,王继才和王仕花环岛巡逻一圈,在各个点位观察测量后,走进哨所观察室,用望远镜观察海面。晚上7时,他们再巡岛一遍,填写当天的海防日志,向上级指挥所报告情况。

每当听到海防形势有变化时,王继才就自觉加强巡逻,有时深夜还去巡岛一圈。他对妻子说:“这阵子,不多走一遍巡逻路,心里就不踏实,睡不安稳!”

这些工作是枯燥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正是在这种简单的重复中,人们看到了一位党员的使命与担当,看到了一位普通民兵创造的精神奇迹。如今,开山岛的展室里,还陈列着夫妻二人的40多本《海防观察登记本》和《民兵哨所(船)值班簿》。

军事博物馆里还有一件文物,是王继才夫妇使用过的一根背包绳。这根背包绳,记录着海岛哨兵平凡生活背后的艰辛和为国守岛的付出。

背包绳是用来巡逻时系在腰间的。

上岛初期,王继才和王仕花在巡逻时候是不系安全绳的。直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之后,王仕花才提议巡逻的时候系上绳子。

那是2003年10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黄海海面。当时,开山岛周边的浪花足足有七八米高,后山炮台又是劲风口,撞击的水花越过炮台右侧的平房顶,直接奔向半山腰的圆形瞭望塔。遇上这种程度的风暴,王继才一般是不会往后山炮台去的。但那一次,他想到了后山炮台的水文测量仪。看着掀起的浪花,他心中始终有些放心不下,多次通过坑道,试图前往后山炮台,都被巨大的浪花“堵”在了洞门口。

在港区开发前,连云港港口委托上海海事测量队,先后多次登上开山岛测量水文数据。后来,测量队在开山岛安装上了永久性水文自动测量设备,并请王继才帮忙对机器进行日常管护。

那一天,王继才在与测量队电话沟通后,决定在停潮期的低潮时,将测量设备收上来,待台风天气结束了再放下去。到了设备安放处,王继才发现情况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测量设备存放在五节圆柱状的铁桶中,铁桶固定在炮台外侧的墙上,虽然铁桶的上端仍然完好,但靠近海水的部分已经发生严重倾斜,连接处几乎要脱落。测量设备的连接线大部分已经磨断,在上下涌动的浪潮中若隐若现地摇曳着,随时有脱落掉入水中的可能。看到这里,王继才赶紧寻来钓鱼用的竹舀,沿着炮台一侧的斜坡下去,尽量靠近水面,将仪器捞上来。

他一手抓着竹舀,一手攀着岩石往下走。可能是风太大了,也可能是岩石太滑了,王继才不慎掉入海中。王仕花吓坏了,赶紧探出身子,在海面上找寻丈夫,只见涌动的波涛中,王继才手里拿着竹舀上下起伏着。王仕花慌了神,蹲在炮台边大哭起来。

王继才被呛了几口水,四周涌动的海浪将他冲到了炮台北侧的峭崖处。他瞅准机会,一把扒住了一块岩石。王仕花赶忙跑过去帮忙,往上拉王继才。

从那次事情后,夫妻俩在攀爬峭壁之前,要在腰间系上一根绳子,确保在发生意外情况时,相互之间有个照料。

一座岛,两个人,一面旗。

王继才夫妇为国守岛的故事,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反响。

2003年国庆节的一天上午,灌云县人武部周同庆政委带队到开山岛检查节日战备工作,并为王继才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

在那鲜艳的党旗前,周政委领着王继才郑重宣誓。那誓言,久久回响在小岛上,回响在浪花间。

那一天,王继才久久凝望着国旗,一字一句地说:“仕花,我入党了,以前是普通民兵,现在是共产党员,工作标准得更高。”

入党之后的王继才,守岛更加有劲了。他常说,是党员了,就要有党员的样!他还经常自豪地向人展示别在胸口的党徽。胸前这一抹鲜红,给了他无穷力量。

那一天,国旗与党旗交相辉映,让开山岛的颜色更加壮美。

2009年5月,王仕花也在开山岛上光荣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夫妻哨所,两位党员。这是上级对他们守岛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夫妻二人无怨无悔为国付出的高度褒扬。

这些年,随着媒体的关注,荣誉也纷至沓来,但王继才夫妻始终低调做人。岛上,王继才夫妻俩居住的小屋里,看不到任何证书和奖状的影子,岸上的家里,王继才也把奖状证书压到箱底。

王继才说,锁住这些荣誉就是锁住名利、欲望和浮躁,也把自己的心锁在了开山岛。

直到那一天,他倒下了。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奉献的壮歌,用自己的行动完成了一生报国的夙愿。

那一天是2018年7月27日,王继才在执勤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8岁。

在王继才眼里,守岛就是守国,守国重于泰山!

有些人以为,王继才常年守岛,报酬肯定不低。其实,20世纪90年代初,他们每年的补助是3700元,平均每人每月154元。1995年,开山岛建起灯塔,王继才夫妇因肩负守护灯塔的任务,每年收入增加了2000元,但每人每月的补助仍不到300元。

王继才常说:“个人是小账,国家是大账。个人小账算不过来的时候,就算一算国防大账,一算心里就平衡了。”

32年间,王继才默默守护着祖国的黄海前哨的小岛,不曾后退一步。

这就是初心的力量,也是信仰的力量。

王继才是一个普通人。但他爱祖国、识大体、讲孝道、重信用、守道德、尚奋斗,以32年的坚守,树立起了一座信仰的丰碑。

2019年8月30日,开山岛上举办了王继才铜像落成仪式。这座重600公斤、高2.4米的铜像,历时一年完成。铜像的造型为王继才一只手指向大海,另一只手扶着望远镜,就像刚刚履行职责,注视着祖国美丽的海疆。那坚定而自信的目光里,传递出新时代每一位中国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坚定决心。

“家就是岛,岛就是国,守岛就是保家卫国。”王继才的事迹,传承着爱国主义在中国深厚的历史传统,为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增添了新的注脚。光荣始于平淡,艰辛在于漫长。王继才是一个普通人,但他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中国人百折不挠、超越自我、艰苦奋斗的精神写照。

因为他,开山岛已经从自然之岛成了一座精神之岛,在茫茫海面上闪烁信仰的光芒,吸引着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追梦人!

标题书法:汤晓燕

(本文节选自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家·国——“人民楷模”王继才》)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