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英雄再认识

——透视一场红色故事会背后的英雄观


■本报特约记者 雷兆强 通讯员 闻苏轶 丁 凯

时隔一年,那种特殊的感觉又出现了。

一年前,站在第77集团军某旅装步三连连史馆内,听着指导员对“一等人民英雄”吴克斌生平事迹的讲述,刚刚从军校毕业的中尉江家强感觉“快喘不过气了”。

一年后,旅里组织“聆听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主题红色故事会,江家强坐在观众席上,激动再次袭来。

“和老排长相比,我差得太远了……”过去一年里,每当有人提起自己的身份——“吴克斌英雄排”第43任排长,江家强总会心里发虚、脸上发烫。

70多年前,二排长吴克斌在战斗的紧要关头高喊:“共产党员跟我来!”随后,他抱起炸药包冲入敌碉堡,壮烈牺牲。

相比之下,如今的江家强各方面都表现平平,他甚至认为除非“牺牲在战场上”,否则自己永远也成不了老排长那样的英雄。

现在,红色故事会舞台上那个“陌生”的吴克斌,却给了江家强自信的底气——“我想,我可以成为他。”

从心虚到自信,这场红色故事会让江家强完成了对英雄的再认识。

江家强所在旅是一支拥有90多年厚重历史的红军部队,曾先后涌现出115名英模人物。在深化主题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将目光锁定在众多英模人物身上,追寻这支队伍最原始、最深层的精神力量。“只有走进英雄人物,重新认识英雄人物,才能充分挖掘红色基因的精神养分。”该旅领导说。

这是一场对英雄的再认识,也是一场对红色基因的深刻解读。

 

千淘万漉,只为给大家呈现一个真实的英雄

●如果官兵不信你的故事,教育就无从谈起

●今天,教育理念要紧跟时代步伐

清晨,趁着山间浓雾的掩护,一队荷枪实弹的士兵悄悄回到阵地。一夜侦察,收获不小,他们要尽快将情况汇报给连长。“报告连长同志,经侦察发现,敌人在我手指方向……”

“停停停!”突然,舞台下一名中校用急促的语调打断了台上的“剧情”。“你们平时和自己连长说话,会说‘报告连长同志’吗?”第77集团军某旅宣传科科长王迟实在看不下去了。

红色故事会第一次验收汇报,一多半的节目都被王迟认定为“不及格”,理由是“太假了”——战友之间的寻常对话,却像队列会操时的口令那样一板一眼……

“原本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被硬生生演‘假’了。”王迟说,“假”并不是指故事本身,而是指“情节设定不合常理,人物形象过于夸张”。

事实上,这个问题在基层部队具有普遍性。如今,多数部队开展传统教育时都会选择情景剧、舞台剧、微电影等载体来丰富教育活动。这类活动看似形式新颖,实则对内容要求很高。只有真实真诚,才能使受教育的官兵内心产生情感共鸣,最终达到教育目的。否则,“如果官兵不信你的故事,教育就无从谈起”。

为了求真,王迟决定到各营指导红色故事会的编排工作。他要求每个故事都要重新查找连史资料,联系连队老战士,尽最大努力还原英雄的真实形象,“找到故事本来的样子”。

这样做是有原因的。很多故事情节之所以显得‘假’,归根结底是部分官兵偷懒——没有仔细深入了解英模人物,而是想当然“觉得应该这样”。

有了真实、完整的故事素材后,王迟将“手术刀”继续往深处探——每个故事都应该少些“套路”。

所谓“套路”,即长期固化的一些理念——战斗中一定要喊口号,烈士牺牲时一定要有遗言,节目结尾一定要对着军旗宣誓……

在王迟的指导下,大家开始向优秀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取经”,寻找故事的另一种讲述方式。

不久,一些变化出现在舞台上:从小视角切入,避开千篇一律的宏大叙事;从战友、家人等角度讲述,不再只盯着英雄本人……

在“取经”的过程中,王迟偶然发现官兵都在热追一部古装历史剧。该剧凭借精良制作被网友们称为“良心剧”。受此启发,王迟认为,时代在进步,年轻人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已经提升很多。

“只要一个人笑场,这故事就讲不下去了。”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差不多了”时,王迟坚持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体现出服装、化妆、道具的年代感,避免出现“穿越”的细节。

这场“矫正手术”,不可避免地令工作量倍增。但王迟觉得,所有的“麻烦”都很有必要。他甚至向旅党委请示,将原定演出日期推迟半个月。

千淘万漉,只为给大家呈现一个个真实的英雄。终于,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中,“升级”后的红色故事会开演了。

把英雄还原成有血有肉的人,是对英雄最大的尊重

●“战神”也曾经是战友身边的普通人

●充满人情味的英雄,让官兵觉得很亲切,可敬更可学

开幕式过后,主持人宣布第一段故事开始。这时,坐在观众席中的王迟清楚地听到身后“躁动”起来——

“牛先民?就是那个肠子被炸出来都没事的英雄?”

“对啊,简直就是‘战神’!”

不出所料,第一个故事讲的就是“战斗英雄”牛先民。只不过,大多数人猜中了故事的开头,却没有想到,他们接下来会看到“战神”的另一面——

“牛先民,你没事吧?”一颗手榴弹在身边爆炸后,“牛先民”瘫坐在掩体后,耳边传来班长的声音。他低下头,看着血肉模糊的腹部,巨大的疼痛让他想到了死亡,想到了呼救……

可战斗还在继续,敌人还在进攻。如果此时呼救,就会打乱全班的战斗节奏。于是,他艰难地爬起来,用三角巾裹住腹部,拿起枪继续战斗。

故事结束了。从头到尾,台上呈现出的只是一个负伤的普通战士。

很快,另一位大家熟知的英雄罗军也登场了。在大多数官兵的印象中,他把三次生的机会留给战友,这让今天的许多官兵觉得不可思议。

“就算不为我着想,你也为快出生的孩子想想啊!”舞台上,怀孕4个多月的妻子对“罗军”说。

面对妻子期盼的眼神,“罗军”一时陷入两难:回家,还是上战场?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战场。

几个月后的一天,女儿出生了,“罗军”却倒在了阵地上。弥留之际,他留下最后一句话:“帮我照顾我的家人……”

“战神”也曾经是战友身边的普通人,也是正常人,也有七情六欲。这两位英雄的故事,让台下很多官兵感同身受。

上等兵程红旗的内心更是翻江倒海。入伍之初,他在旅史馆第一次听到牛先民和罗军两位英雄的事迹,就被深深震撼。一次班会发言,程红旗说:“我立志成为他们那样的人。”班里一阵哄堂大笑——这个在公开场合讲话腿都发抖的新兵,竟然想当英雄!

战友们的笑声让程红旗认清了现实:这样的自己,别说成为英雄,光站在英雄面前都觉得脸红。从此,旅史馆里的两位英雄,仿佛变成他心中高高在上的“神”。

如今,在红色故事会现场,程红旗明白了,英雄不是神,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英雄其实也是我们身边一个个普通人。

把英雄还原成有血有肉的人,是对英雄最大的尊重。

或许,拔高的英雄观,是对英雄的另一种虚化。正因为英雄也是普通人,才更显得英雄精神的伟大。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只会让人对英雄望而却步。

显然,充满人情味的英雄,让官兵觉得很亲切,可敬更可学。看着舞台上那两位英雄,程红旗“想成为他们那样的英雄”的念头又回来了。

没有个体的超级英雄,英雄是一个群体

●英雄只是群体的代表,英雄背后还有英雄

●胜利,是无数革命先辈前赴后继换来的

红色故事会进行过半,榴炮三连的节目终于登场,讲的也是“战斗英雄”牛先民的故事。

舞台上,指导员胡存刚打开一段手机录音——电话是他打给牛先民本人的。他正要详细询问“盘肠大战”的过程,牛先民却扯开了话题:“我给你讲讲我的班长余泽忠吧……”

战场上,余泽忠先后参加战斗100余次,三次负重伤,数十次独自救助负伤战友。牛先民负重伤后,也是余泽忠背着他跑了30多公里山路送到医院。

退伍后,余泽忠收起军功章,重归平静生活。后来,他6次跳进长江救人,3次挺身而出勇斗歹徒,还常常拿微薄的收入救济贫困家庭。2002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余泽忠穿上旧军装,敬礼,走完平凡的一生。

“我的班长才是个大英雄!”牛先民说:“没有班长,就没有我的今天。”

用一段手机录音来讲英雄故事,如此创意源自指导员胡存刚内心的感动:有英雄的班长,才有英雄的兵。

牛先民在关键时刻爆发出惊人的勇气,绝不是一时冲动。他成为战斗英雄,班长的言传身教功不可没。

英雄的背后还有英雄,这样的英雄绝不仅仅只有余泽忠一个人。他只是那个时代、那个群体的一分子。

“一等功臣”许保德,牺牲在排雷前线。战斗结束后,战友们收到一封夹着一撮秀发的信。信中,许保德未婚妻还在询问两人的婚期,可他永远无法履行婚约了。

一位默默无闻的士兵背后,却有着如此令人动容的故事。在这支队伍里,又有多少“许保德”无人知晓?

无论是战斗英雄还是烈士,他们只是身后那个群体的一部分典型代表。历史,从来就不是几个超级英雄造就的。胜利,是无数革命先辈前赴后继换来的。

红色故事会的尾声,讲述了一段现实中英雄群体的故事——某新型防空导弹列装仅一个月,防空营官兵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演训场上,首次实射打出6发5中的好成绩。

这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功劳,而是全体官兵的努力成果。

向英雄学习,是为了唤醒自己心中的那个“英雄”

●真正的英雄,要敢于直面内心“无形的敌人”

●只要敢于迎难而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红色故事会结束,各连带回。走在路上,支援保障连四级军士长刘云龙始终盯着前面战友的脚。伴随着值班员“一二一”的口号,他想起了新兵时,班长为了帮他踩准步子,一直在他耳边喊“左右左,左右左”……

那时的刘云龙就像这“左右左”的步伐一样,“一会儿‘英雄’,一会儿‘狗熊’”,在两个极端之间痛苦挣扎。

当新兵时很拼,当义务兵时继续努力,刚选改士官时雄心勃勃,几年下来,刘云龙发现,资质平平的自己终究还是队伍里不起眼的那一个。年底评功评奖,优秀的战友比比皆是,他一次次“落榜”。嘴上说着“没什么”,可心里始终放不下。

受了挫,刘云龙开始学“乖”,不再那么拼命。有人说:“平时差不多就行,到年底再拼一把,好好表现!”刘云龙有点动心。可事后,他又总觉得哪里不对。

日子一天天过去,刘云龙感到越来越没劲。“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在网上看到这句话,他一下子就记住了。起初,他觉得可笑,但很快又笑不出了——这句话,就是在说自己。

看完红色故事会,刘云龙的心又一次被“点燃了”。

“这次的‘踌躇满志’究竟是间歇性的,还是持续性的?”队伍中,像刘云龙这样反问自己的何止一人?他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被英雄感染后,自己何时才能成为英雄?

“不是所有教育都能立竿见影。做思想工作,需要潜移默化长期影响。”该旅领导说,用一个故事来感动官兵只是开始,让英雄精神扎根官兵心中,是一个长期过程。

刘云龙的心理成长曲线也表明,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面对各种挑战,总会有各种纠结。所以,成长就是不断与自己心中“狗熊”斗争的过程。真正的英雄,要敢于直面这些“无形的敌人”。哪怕再微不足道的岗位,只要敢于迎难而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一场红色故事会落幕了,而这绝非结束。在该旅深化主题教育方案中,他们为每名官兵画出成长路线,并通过“学典型、当标兵”活动,广泛挖掘培树不同层级、不同类型、不同岗位的先进典型,激励官兵唤醒自己内心那个“英雄”。

版式设计:梁 晨

图①:第77集团军某旅举办红色故事会,官兵真实再现战斗英雄牛先民和班长余泽忠的故事。

图②:婚礼当天,烈士罗军的女儿想起从未谋面的父亲。

图③:每名军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

赵清松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