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微观视角彰显情感之美


■陈先义

新年伊始,院线电影《解放·终局营救》就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浓重的人情味赋予作品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解放·终局营救》以精彩的视觉呈现、感人的故事情节,塑造了我军炮兵连长蔡兴福、侦察兵马宝树等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电影《解放·终局营救》以解放战争中平津战役总攻前夕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选取了一个特殊视角,讴歌我军官兵临危不惧、敢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949年年初,北方寒冷的冬天里,我军将国民党军围困在了平津地区,总攻即将开始。是否能够和平解放北平,天津这一仗打得怎样至关重要。正是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为了给总攻天津扫平道路,上级派炮兵连长蔡兴福、侦察兵马宝树、廖枫、炮兵见习参谋葛贵忱乔装潜入天津城。恰在这时,负责转移北平守军眷属的国民党军需官姚哲,在宪兵营长钱卓群的暗算下成为通缉犯。他带孩子出逃时恰好与进城的蔡兴福一行人相遇。于是蔡兴福准备挟持姚哲完成自己的侦察任务。随着目标任务的逐渐明晰,姚哲被暗算背后的秘密、钱卓群企图破坏北平和平谈判的阴谋、蔡兴福失踪孩子的下落都慢慢浮现出来。电影进而围绕几个孩子的命运展开叙事,可以说,这种叙事方法与史诗视角下的全景叙事明显不同,围绕普通人的人生命运表现战争历史,影片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军事题材电影通常要有大场面、大人物、大事件、大背景,这已经成为这些年来这类题材电影创作的一种思维定式。因此我们看到的战争影片,一般来说都离不开重大事件和重量级人物。久而久之,观众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如何跳脱惯性创作思维的藩篱,怎样把军事题材电影拍得更富感染力、更加吸引当下观众,便成为电影工作者们需要探寻和突破的重要课题,《解放·终局营救》的成功正在于此。对小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成为这部作品的亮点。导演李少红曾表示,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是为了向父辈英雄致敬。所以,编导选择了“父亲”这样一个指向性很强的人物作为整个故事的切入点。

影片中的炮兵连长蔡兴福,看起来更像是一位不近人情的父亲。自己的孩子在大战之前不幸走失,他奉命进城执行侦察任务时,本来有机会去寻找孩子,但他秉持一切以执行任务为先的原则,舍小家顾大家,这背后必然有着难以言说的矛盾和苦痛。而国民党的军需官姚哲也要去救孩子,姚哲的孩子姚君兰在炮火下的各种险境中深受煎熬。承受着被人告密的愤怒和救孩子的双重情感夹击,姚哲一次次躲过险境。为了救孩子,最后姚哲选择了与我军炮兵连长蔡兴福并肩作战。两位父亲,命运交错在一起,共同完成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影片从头至尾充盈着思想和信念的质感,这种质感源于作品描写和叙述的细腻。以炮兵连长蔡兴福为代表的我军官兵,为了让炮火下的人民群众远离苦难,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全队集结奋战到最后一刻,直到群众完全撤离险境。而国民党军官仅仅只是为了抢救自己的孩子远离炮火。这种强烈的对比,凸显了共产党人赤诚为民的宗旨,也更深刻地彰显了我党我军的初心和使命。整部作品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带给观众大片般的审美感受。虽然没有正面描摹平津战役的主要战争场面,但那种引而不发的战争气氛带给观众的是别样的观影体验。

《解放·终局营救》将笔墨集中于城市巷战,比如屋顶之战、下水道之战,比如著名的解放桥之战、河道之战等,既使得电影精彩好看,同时也反映了当年解放军攻克天津的真实场景。为了拍好这样一些场面,剧组从布景到战场环境的营构都力求真实可感,以对历史负责和对观众负责的态度,力争打造出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上乘之作。

进入新时代,军事题材电影、电视作品面临着机遇也迎来挑战,怎么表现重大历史事件,怎么写好波澜壮阔的革命史,怎么更真实生动地表现革命英雄主义,怎么赢得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喜爱,的确是时代之问,也是军事影视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在这个意义上,《解放·终局营救》进行了一次大胆而且成功的尝试。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