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公安文学”的一种深化与拓新


■李蔚超

与好莱坞谍战电影《谍影重重》类似,在长篇小说新作《谜探》(《十月·长篇小说》2019年第4期)中,吕铮让他笔下的探长林楠陷入了杰森·伯恩式的绝对失忆,不知此身何属。以个人之名对“真正身份”的执着探寻,是《谍影重重》戏剧性的基本元素。“失忆”与“追索记忆”是中外电影的经典故事版本。置身“公安战线”的青年小说家吕铮如何在这一序列中变奏演出中国版本?《谜探》之谜,依旧落在林楠探长的身份上。尽管小说的第一页,叙述人便直斥追问“我是谁”的情境荒唐和俗套,但是,小说仍然从“我是谁?”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出发,开启对个人记忆、身份认同、敌我阵营和正义罪恶的诘问与探索。

《谜探》中的探长林楠,借助失忆的“便利”,始终在双重卧底、双面间谍之间迷离摇摆,他既可能是经侦支队派到黑帮匪首身边执行特殊任务的警察,抑或是执行任务中已被黑帮策反的警界叛徒。从故事线索看,他的身份暧昧难明。警方、黑帮、妻子、战友,全都对他防范森严,不予信任,失忆的林楠不仅处于多重的敌我难辨的境地,更重要的是,主人公对自身的正邪身份和道义取舍并不自知,对于人物过往的行径,读者和人物一样无法判断其究竟是为取信匪帮的表演,还是已然堕落的罪孽。

小说别有意味地让正邪两方不约而同用测谎仪和迷幻药直接作用于林楠,试图以此拷问、窥视林楠的内心及灵魂。无独有偶,林楠亦无法供出任何真相。《谜探》里,与其说高深莫测、无从撬开的神秘记忆是坚贞不屈、守口如瓶的高尚与忠勇,毋宁说是一种不自觉的、深刻的、无关道义、难断正邪的迷惘与无奈。卧底也便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含义的“身份错置”的象征。

民警、经侦、海外“猎狐”行动贯穿于作家吕铮的从警生涯。他的侦探经历如同怀揣写小说的秘籍,过往创作的长篇小说《三叉戟》《名提》《猎狐行动》《赎罪无门》中,审讯技巧、海外追逃、刑侦手段等侦查技巧,分花错柳、草蛇灰线地构成了吕铮小说贴近“侦探小说”的叙事类型。而在小说的故事层面上,这一切丰富了吕铮小说的柳暗花明、曲折离奇的叙事层次,同时也确证了吕铮小说归属中国特色的“公安文学”的身份。中国的“公安文学”,是以警察、特警等为主人公和正义的化身,其故事的慷慨激荡之处,不仅是主人公机智勇敢地穿越险象环生与罪恶势力斗智斗勇,更在于以无限忠贞的人物形象唤起读者的情感认同。“公安文学”的身份背景,使得吕铮的小说在看似重申敌我界限的同时,再度划定出一个新的“正义”的“内核”,最终抹去了其间的种种暧昧含混。《谜探》解谜的一刻,意味着两重水落石出——案件的真相和林楠的身份记忆。解谜的过程饱含寓意,林楠从珍藏的一等功奖章背后发现了谜底开启的“钥匙”,一个优盘里储存着未曾失忆的林楠搜集的案件证据,而他确证了个人正义的身份并找回记忆,在意义层面上构成了人民警察对党和人民忠诚的表达。林楠孤胆英雄般最终挖出了真正的包庇者、作恶者和背叛者,一举歼灭黑恶势力。林楠怀揣一等功勋章,心怀“善恶终有报”的信念回归故土,小说给出了如此酣畅淋漓的大团圆结局。与杰森·伯恩相比,逃亡到海岛的林楠至少有家可回,有信仰可皈依,幸甚至哉。小说结尾处,林楠向党和人民庄严宣誓,代表人物获得新生,抵达彼岸,完成了自我升华。

支撑林楠寻找身份认同的力量,并非单纯基于义无反顾的正义信念,更非别无选择的现实处境,而是在哲学思辨和人性探索的意义上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题目中的“谜”,恰是开启小说文本及外部世界的钥匙,也让我们感受到《谜探》对“公安文学”叙事类型的一种深化和拓新。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