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酱醋茶,球拳蹦跳跑马拉。”这是春节时看到的一副对联,按说此联对仗不工平仄不合,但偏偏从中品出了点弦外音、韵外意。撰联者把街头巷尾的生活百态和争雄竞技的体育运动拽到一起,应当说还是有几分见解的。
“道在可无名”,广场舞风行一时、马拉松呈燎原之势……时下有许多体育运动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体育之“道”却依然在。说得文绉绉一点:当代社会对体育的认知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直白言之,体育已然成为寻常百姓家生活一部分内容。记得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说过同样的话:“奥林匹克是一个生活的哲学。”
中国人对体育的认识很早,从黄帝的气功,到打太极练武术,都是源远流长。无论是修身健体之术还是搏击格杀之技,皆非一日之功。也正是由于所练功夫之高深,所学技艺之精奥,所耗时日之漫漫,很难成为市井百姓居家过日子的一部分,客观上使其趋于小众化、精英化。运动的场子往往恰似舞台,虽然不乏名角登台亮相,不乏鲜衣怒马的精彩桥段。但对大多人来说如同路过奢侈品专卖店,仅仅是旁观者而已,歆羡、矜夸一番,待场子一收,也就曲终人散。
南京莫愁湖有一座“胜棋楼”,传说当年朱元璋好弈,在此与名将徐达摆局设赌,输赢的筹码是莫愁湖。徐达当然赢了。不过他在行棋时借黑白之子,在棋枰上摆出了“万岁”二字,结局皆大欢喜。传闻非信史,但由此可见,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各种体育竞技运动(射鹄蹴球、摔跤角力、拳脚抢棍等),更多的时候只是从艺者的谋生手段或获利工具(如耳熟能详的高俅蹴鞠就是一例)。旧小说里练功习武之人有句挂在嘴边的话,明确地表达了从事竞技运动目的性:借一刀一枪搏个前程。
有一个说法,游戏是人的本能。可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年代,这种本能自然是被压抑着。随着人民生活的丰富改善,大家有闲有钱有兴致了,才发现人生除了吃好喝好,原来玩好也很重要。体育与生活的“血脉”关系其实就藏在心底,无论赋予体育多少定义,其本质上就是一种有规则的游戏,而游戏就一定是属于大众的。现代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必须让普通老百姓成为体育的参与者、受益者。
我非常欣赏马尔克斯的一段话,可以用来解答人们对于体育运动认知的转型:“按照其意义大小而不是价值多少来评价事物,你可以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过去与未来,可以不设防地给自己许诺,不设防地谈及自己的缺陷与荣光。”是的,哪怕我们在体能或运动上有某种缺陷,但只要觉得有意义就可以坦然许诺。完全可以“不设防地”将体育嵌入日常生活中,可以凭内心热爱而不是功利价值来选择……总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包括对体育运动的向往。
事实上,普通人率性而为的业余体育运动,其能量亦不可小觑。当年秦国名将王翦率60万大军与楚国军队对峙,始终按兵不动。一直待到士兵们在阵地上自发地进行投石、射箭、角力等运动时,才挥兵掩杀而去。大获全胜后王翦解释说,当士兵开始“搏击为戏”时,说明体能状态“已然沛然”,“士卒可用矣。”
美国有一个管理上千所大学体育运动的机构,叫NCAA。这个“百年老店”为了确保古老的“业余体育精神光芒”不被亵渎,坚持禁止学生运动员从比赛中取酬,也不能从相关商业合同中获利,各种收益只能作为体育奖学金回馈学校。这个机构有什么猫腻姑且不论,但就其坚持业余体育的“纯粹化”这一点上看,还是值得一说的。更何况,美国大学业余体育运动水准还是令人叹服的。
足球豪门巴萨俱乐部的口号是:不仅仅是一个俱乐部。显然,其意是它的追求的不仅仅是足球。那么,什么才是它认为的荣耀呢——最慷慨、最艺术、最精致的足球美学。
口号和他们的球技一样有些炫耀,但我还是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