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一封家书一份情


■本报记者 邵龙飞 特约记者 段 华 通讯员 师清童

前不久,记者走进军事科学院勤务保障大队警卫勤务队文化活动室,一场“品家书”活动正在进行。

“爸,儿子已经按照您的愿望穿上了军装,可是您却没有机会亲眼看见……我要刻苦训练,用军功章告慰您。”活动现场,一名肤色黝黑的列兵正在分享家书。

“他叫郑立国,入伍不久父亲就因病去世……”班长张登正说,为帮助郑立国打开心结,连队干部经常鼓励他以写信的方式,敞开心扉表达心中的情感,如今郑立国已经基本走出了心理阴影。

“亲爱的爷爷,算上我,咱家祖孙四代都有人参军。参军报国的‘基因’,早已融进咱们家的血液里。”郑立国读罢家书后,一名身材高大的上等兵登上讲台。

战士徐凯旋介绍说:“这是王贺雨。他的爷爷是一位老兵,家里世代从军,他的身上有股子硬劲、拼劲。”

“刚下连时,他可不是这样。”指导员谢孟星告诉记者,刚入伍时,王贺雨发现勤务保障大队每天的工作就是训练、站岗、巡逻“三班倒”,跟想象中的军营生活完全不一样。时间一长,他便产生了失落感,工作提不起劲。

“王贺雨的情况在官兵中并非个例。”谢孟星介绍,针对这种情况,连队专门邀请奋战在科研一线的专家学者与官兵分享家书,讲述他们“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科研历程,让官兵明白“在岗爱岗、敬业奉献”的道理。

“爷爷,我向您保证:我的工作无差错、我的岗位请放心!”王贺雨的话语铿锵有力。

一名战士一封信,一封家书一份情。该大队领导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们准备将官兵的家书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激励大家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