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战“疫”时刻,如何看待我国发展

——访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


■本报记者  佟欣雨

写在前面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有力支撑。

日前,习主席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要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强化“六稳”举措,加大政策调节力度,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正处于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应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此时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有何重要意义?记者为此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记者: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预计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对此,我们应如何看待?

王一鸣:不可否认的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运行造成短期冲击,增大了全年经济下行压力。首当其冲的是居民消费。疫情扩散恰逢中国春节假期,严格的隔离措施和限制人员流动,直接造成线下消费活动特别是餐饮、旅游、住宿、交通、娱乐等服务行业大面积暂停运营,消费受到较大影响。二是企业生产面临困难。复工推迟、物流受阻、供应链被打乱,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受到冲击,特别是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微企业受冲击更大。收入和现金流收缩,同时还要保证工资、社保、租金、利息、税费等固定支出,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三是就业矛盾更趋突出。企业开工不足,减员压力增大,加之部分小微企业有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停产或倒闭的风险上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然而,同时我们应认识到,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短期的、阶段性的。从中长期看,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不会改变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不会改变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趋势,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应对疫情还会一定程度上激发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加快补齐公共卫生和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短板。

记者:为应对疫情,中央政府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各级政府也出台各项政策举措。从此次疫情防控采取的各项行动中,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哪些特点?

王一鸣:疫情出现以来,为保障一线防控疫情的需要,我国在短时间内集结各方面力量和各类社会资源,包括动用军队医疗资源,共同应对疫情的冲击和挑战,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保障,充分显示了我国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加大了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各级政府及时出台政策举措,在保障物资供应、恢复生产运营、扶持中小企业、保障就业民生等方面有力有效,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从此次疫情防控中,也可以看到我国经济蕴藏的巨大潜力和韧性。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2019年,我国GDP已经近100万亿元,是2003年的7.21倍,这为战胜疫情奠定了雄厚物质基础。

同时,我国还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大规模生产能力,在应对疫情中能够及时保障医疗物资和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显现出强大的抗疫情冲击能力。在此前应对各种复杂挑战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也拥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政策工具来稳定经济,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可以最大限度把疫情影响控制在最短时期和最小范围。

化危为机,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记者:危中存机。从当前和长远看,此次疫情将为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新可能?我们应如何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

王一鸣:这次疫情,在对线下消费特别是餐饮、旅游、住宿、交通、娱乐等形成较大冲击的同时,也促进线上服务迅速兴起,如线上零售、线上教育、线上娱乐、线上办公、视频会议、远程协助、企业在线运营等。同时,也为5G和人工智能提供了应用场景。

同时,在疫情防控中,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疫情监测、信息发布、趋势研判、风险预警、远程医疗、资源调配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疫情固然会造成短期冲击,但其中也蕴含着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从长远看,这次疫情将推动新技术的进一步广泛渗透,催生出一大批新业态、新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顺势而上,推动产业变革,加快经济发展动能转换。一是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一步嵌入线上消费和服务领域,提供广覆盖、便利化、人性化的网上服务,加快线上消费升级和消费潜能释放。二是推动5G、智慧城市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和扩大有效投资需求。三是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记者:从此次疫情中,我们应当总结哪些经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王一鸣: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此次疫情暴露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滞后,特别是在医疗保障、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地方政府治理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对此,我们应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要求,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对此,建议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修改完善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二是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三是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四是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应急医疗救助机制。五是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

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强化信息公开透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地方政府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能力,更好发挥在疫情防控和资源调配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防控复产双管齐下,补齐全面小康短板

记者:从当前情况看,疫情结束后,我国经济发展预期如何?

王一鸣:随着疫情防控取得积极进展,可以看到企业逐步复工复产,春耕备耕有序开展,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将趋于缓和。从以往的经验看,在经历疫情带来的短期冲击后,随着隔离措施放松,消费环境逐步改善,市场预期趋于好转,居民消费和企业生产将逐渐回归常态,甚至出现“报复性反弹”,经济增长将逐步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

从目前疫情防控态势看,一季度疫情有望得到有效控制,二季度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明显减弱,下半年经济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补偿性反弹。

记者:在今年这样的关键时间节点,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王一鸣: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保障。当前,为防控疫情,各方面大规模调动资源,确保防控一线医疗物资供应,确保城乡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这既体现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是以雄厚物质基础的积累为前提的。

若在防控疫情的同时,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不能有序复工复产,防控一线的物资供应就难以得到持续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供需矛盾就可能凸显。只有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逐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保障医疗物资和生活必需品供应,才能确保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重要条件。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但带来的短期冲击和后续影响仍不容小觑。

因此,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统筹抓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稳定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抓好脱贫攻坚重点任务,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把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创造条件。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