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体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引弓漫说千年事


■郑蜀炎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家喻户晓。当然,射虎者究为何人,在《史记》之前的《吕氏春秋》等多部史书中,留下过不同的记载。但所叙之事并无不同,尤其是所描述的“射石搏虎”那般手段——弓硬、箭锐、力足、精准,依然是运动中射手的标配。

尽管现在射箭算不上一项热门的运动,但它却是体育运动的“元老级”项目。早在1900年,射箭就与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运动——足球一道,联袂进入在巴黎举办的第二届现代奥运会。当时,正式项目仅17个,篮球排球等许多后起之秀,还得在冷板凳上坐等几十年呢。

弓箭出现在5000年前,无论是早期打猎捕捉的弯弓射羽,还是后来攻城略地的蹈锋饮血,世界各地的人们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发明和使用着它,使之成为人类史上一件非常重要和普及的武器。我国从秦汉始,士兵个人随身携带箭矢在50至60支之间,可见有关古战场“箭如飞蝗”之类的描述并非虚言。

历史是艺术与神话的源头,古代艺术和神话几乎少不了弓箭。《敦煌歌辞总编》中就有“弯弓不离手,恒日在阵前,譬如鹘打雁,左右悉皆穿”的精彩诗句;3000前印度旁遮普亦有一咏三叹的长诗:“有了弓我们去战斗,有了弓我们能打赢。拉开弓吧,它是我们的保护神……”

无论是后羿射日、百步穿杨、鸟尽弓藏,还是阿波罗和丘比特手中完全不同用途的金箭,都是我们熟稔的篇章。即便在现代射箭运动中,那些古老的传说也不失其魅力——一支箭命中已射在箭靶上的箭,并以箭镞的力量将其一劈两半,谓之“罗宾汉之射”,是射箭运动员们引以为傲的技艺。

在弓箭悠久而多彩的发展史中,将其演化为一项体育活动,最早的大约是在中国了。西周时流行的“射礼”,就是大规模的体育射箭活动,从皇家到平民都有各自的场地和规则。当时军队的军事训练是“主皮之射”和“贯革之射”(射兽皮或者甲革的靶子),而作为体育运动则强调射“中”不射“穿”,以求精准来提高竞技的娱乐性……孔子在《论语》称之:“为力不同科”——同样的拉弓羽射却是不同的类别。

就在弓箭的鼎盛期,热兵器的代表——火枪出现了。而作为冷兵器的重要代表弓箭,开始非但没有丧失其至尊之位,反而以极大的优势睥睨着那个莽撞后生。

15世纪刚出现的火枪是无法与弓箭相匹敌的。由于前膛装药、火药杂质、冶炼和制作工艺落后等多种原因,导致其射速慢、射程近、准确性差、故障率高。同时,还必须经过一定的专业技能训练才能掌握。

而当时的弓箭技术已经臻于成熟。一个优秀的弓手10秒内可以发射3支箭(火枪约3至5分钟才能打一枪),在百米之外射中目标并非难事(火枪50米外要命中目标基本要凭运气)。更重要的是,在长期的应用中,我们拥有着丰富的弓手资源优势。史载,宋朝时,仅民间能够使用约一石之弓(换算成现代弓等级大约100磅上下)者,就有数十万人。如沈括所说:“武备之盛,前世未有其比。”

上海人有个说法叫“孵太阳”,按照字典上说,就是在一个暖洋洋的地方懒洋洋地“保持姿势呆着不动”。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我们的弓箭就这样在占据的优势地位上,开始了蹀躞垂羽翼地“孵太阳”。那些盘马弯弓射大雕的箭矢,也渐渐走向另一面——硬弓锐箭的速度与力量已经变得无足轻重,而只是与繁复的纹饰搭配,成为装饰精美且价格不菲的工艺品。所以,虽然成建制的弓箭部队延续到大清灭亡前几年才取消,但由于添置不起新弓新箭,士兵们早已是弓朽弦断箭囊空,更不要说挽射之术了。

“石器时代的结束并不是因为石头匮乏,同样,石油时代的结束也将远远早于地球石油资源用尽的那一刻。”在盛产石油的沙特,石油大臣如是说。他说的是石油,可无论对弓箭、对体育的发展,抑或对历史,这番话都不失为明智之语。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