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边关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25年“架线人生”,多少记忆在路上


■西部战区空军某旅二级军士长 吴天洪

去年,我的战友王联波告诉我,他年底就要退伍,想给连队留下一件礼物,如果能赶在11月11日前制作完成,那也将是他作为一名普通雷达兵为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献上的一份心意。

11月初,执行任务回来,我看到了他的礼物,那是一个硕大沙盘,几乎微缩了整个西南大地。看着那熟悉的“皑皑雪山”“蜿蜒河流”,细数那一根根银线串起的一座座机场、一个个雷达站,我突然热泪盈眶……

25年,从入伍之初与架同轴电缆做伴,到为最后一座雷达站架通光缆。不知不觉中,我和战友已走遍西南边陲的山山水水,参与工程建设数十项。

空军大力建设“信息化高速公路”,西南片区所有偏远、险峻的工程几乎都交给了我们。每次出发,我们都要带上四季的衣物,边疆气候无常,从这个站点到那个站点,我和战友一年有300多天在外施工。

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雷达站,是世界上最高的人控雷达站,也是我青春岁月中最艰苦的一场建设攻坚战所在地。

从山脚到达山顶雷达站的主干路,长25公里、高度落差2公里。近500根水泥杆、10盘光缆、15盘钢绞线,总计160多吨的物资全部靠人力搬运。

高原缺氧,平时8个人就能扛动的水泥杆,增加到20多个人才能抬动,大家连号子都喊不出来。一声比一声粗重的喘息中,你拉着我、我推着你,像蚂蚁搬家一般,大家跪在地上一寸一寸往山顶挪。

越靠近雷达站,坡越陡,石头越尖,机械上不来,我们就用钢钎一毫米一毫米地凿杆洞。平时,我们打一个杆洞只要15分钟,在甘巴拉最难的一处,我们用了3天时间才在岩石层上凿出一个深1.2米的杆洞。

每天施工12小时,连续奋战60余天……我们硬是提前一个月,将近500根水泥杆立上雪域高原,完成甘巴拉雷达站信息化建设任务。工程竣工的那一天,我和战友们每个人都激动地哭了。

还有一次,我们执行高原挂缆任务。在跨越一个300多米宽的峡谷时,中途突遇大风,山风把滑车和人吹得东摇西晃。

那一刻,我就“挂”在细细的钢绞线上,脚下是200多米的深渊,说不怕那是假的。可我知道,这个时候只能向前,一旦退下来,就没有人再敢上去了……这次任务经历,我至今没有告诉妻子。

野外施工,睡工棚、打地铺是家常便饭。有一年冬天,我们在大山深处施工,住在四处漏风的土坯房里,早上起来被子上都是雪。

工期紧,大家两头见星星干活,晚上回来几乎是沾床就睡着,再加上用水困难,我一个月没洗澡,回家的时候蓬头垢面,妻子看到我眼泪哗哗地流。

还有一次施工,翻过一座山就是一位战友的家乡,我们在那里干了3个月,他愣是没抽出时间回去看一眼。

一位记者来采访我们,说没想到你们这么辛苦,我一直记得队长的回答:“我们吃了这份苦,雷达站才能尝到信息化的甜。”

在我家衣柜里,妻子至今帮我珍藏着几套洗得发白的旧式迷彩服。雪山、高原、边疆,立塔、架线、穿缆……架线兵的汗水与光荣就浓缩在一件件迷彩服上。

每当老兵离开部队,都会将自己的旧迷彩服留给战友,这也成为我们连队的独特传统。

我今年41岁了,右脚踝有一处被钢绞线扎穿的疤痕、脸上有褪不去的高原红,这是25年“架线人生”留给我的岁月印迹。

偶尔也有朋友问我“值吗?”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在甘巴拉的岁月。

那年我还年轻,杆子立完、紧钢绞线时,我让疲惫至极的战友回宿舍休息,自己一个人在后面收尾。反复攀爬加之高原反应,一不小心,我从杆子上跌落晕了过去。

再睁开眼的时候,湛蓝的高原天空由模糊变清晰:一只鹰隼一声长啸,飞过了山顶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

那一刻,我泪流满面,觉得就是牺牲也值了。

(尚宗昌、肖 瑛整理)

上图:吴天洪(左)与战友在一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