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基层传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带兵不能搞“平均主义”


■第77集团军某旅排长 高闫宇

担任连队值班员期间,我一直信奉“平均主义”,无论是外出名额的分配,还是卫生区域的划分,连队大大小小的事情我都按照班级建制分派,工作开展起来也比较顺利。

“各班出1名公差,和我一起去机关请领器材。”这不,接到连长命令,我将任务平均分摊到各个班级。哨音刚落,各个班纷纷响应,可唯独三班迟迟不见动静。于是,我请一名战士上楼通知三班班长刘秉周,等了许久,才见他没精打采地来到队伍中,而我也没有忍住心中的怒火,当场将刘秉周批评了一通。

走在前往机关的路上,我一直在琢磨:三班是全连公认的模范班级,不仅在训练上敢打敢拼,每回受领任务也都冲在前头,刘秉周更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咋突然如此不在状态?

当晚,我决定找刘秉周谈谈,在经过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后,他总算向我敞开了心扉——全班总共7人,其中4人参加驾驶复训,2人站哨,这几天就独剩他一人。当哨声吹响时,他还在忙连队安排的另一个公差,虽然知道不听招呼“后果很严重”,但心里闹着别扭就是挪不动腿。刘秉周一番话,顿时让我脸上火辣辣的。

细细想来,责任在我。在派遣任务时,自己没有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而是机械地认为平均就可以保证公平。我更应该认真反思的是,自己在明知道三班人数少、任务难以完成的情况下,为什么依旧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解决问题?

立功受奖不分良莠平均分配指标、发放书籍不计需求平均分配数额……“平均主义”之所以有市场,恰恰是因为它不仅包裹着公平的外衣,很少会被战士们反对,更因为这是最简单、最安全、最不用动脑筋、费心思的处理方式,其背后折射的不正是我思维上的惰性吗?

随后,我主动反思检讨了自己的过错并改进了工作方式。一方面,我在工作中摒弃了简单的“平均分配”,遇到任务根据各班人员在位情况合理安排;另一方面,我在工作之余也耐心倾听战士们的心里话,在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勤思考、勤动脑。

渐渐地,我的改变有了正向回馈。不仅刘秉周恢复了以往生龙活虎的模样,其他战士干工作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这不,在前不久组织的保障任务中,我们排还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由此,我将这句话写在了笔记本上时刻提醒自己——带兵不能搞“平均主义”。

(田鸿儒、梁 鹏整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