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静心之处有桃源


■代江涛  林  杰

“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在浮躁的年代里,一本好书就能让人避开尘世的喧嚣,文字中所散发出的浓郁墨香,浸润心田,给人以静谧,给人以灵动。读书更讲究环境与心态,静心既是读书的前提,也是读书的结果。人只有在静下心来时才能读好书、读懂书,才能在书中觅得一处精神世界的桃花源。

静心读书,是不少文学巨匠的“最爱”。守得心静如水的他们,著写了脍炙人口的精品。老子在周王室任守藏室史期间,静心攻读了千言万篇,使思想不断升华,写出了千古流传的《道德经》。翻开老子的《道德经》,洋洋洒洒,文句言简意奥,篇篇揭示了老子深邃的哲学思想。“清静以为天下正”,说的是人遇事要心静如水,清心寡欲,学会舍得,懂得放弃,不为一时之利所诱,不为一己之名所累。静以修身,怡情绵长,心底无私,历久弥坚。

《荷塘月色》同样是一篇教人以静的佳作。读此篇,可看到朱自清独坐荷塘边,月色映照在碧水之中,耳边蛙声低吟,荷花幽香迷人。静静月夜产生了温馨意境:“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真可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意,令人流连忘返。那满池的荷香,满目的柔情,使读者浮想联翩,意犹未尽。一词一句透出静与美的意境,可谓妙笔生花。

虽然文人墨客静心读书是平常之事,然而普通人要做到心无杂念、心静如水却是真的不容易。当代人读书,往往是在闲暇之余闹中取静,只有心无旁骛才有可能把文字读到心里。青年毛泽东为了练就在嘈杂环境中静心读书的本事,专门跑到熙熙攘攘的闹市读书。毛泽东的成功,一部分要归功于他的静心,用比别人更静的心态,读比别人更精的书。一个人倘若静不下心,读书往往就变了味,纵使文章意味深长也从中汲取不了丝毫精神养分。心怀烦躁就没有办法领会到书中的精髓,更无法获得知识和哲理带来的喜悦和生活的启迪。

读书是一个提高思想境界、开阔自身视野的过程。烦躁之人,往往是一叶障目,缺乏思考的耐心,品味不到字里行间透露的道理。静心之人,不受外界环境、事物的干扰,不受世俗的偏见,求得深入其中,把心神融入书中,有如身临其境,这样才能感受至深,领悟深刻,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和真正的意图,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最终获取书中内容的真实价值。

诸葛亮《诫子篇》有云:“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可见,唯有静心读书,方可致远,方可明志;唯有静心读书,方可在尝遍艰辛后收获心灵的满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人生真谛的道路无比坎坷,只有读书可以使我们驶入宁静的心灵港湾,拂去心灵的尘埃。

“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静坐于屋中一隅,捧得一本名著,一字一句地咀嚼,一行一列地回味,畅游于古往今来大文豪们构筑的精神世界。此时,萦绕在灵魂深处的不再是世间的琐事,而是那经久不衰的书香。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