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遇到任务来精神


■姚树斌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一次座谈会上说:“组织给任务是信任,遇到任务要来精神,有了精神,就会想法子把任务完成好。”

遇到任务来精神,是一个人勇于担当的表现,也是完成任务的重要保证。“研制核潜艇难度是很大,但一想到党能把这么光荣的任务交给我,我就精神得不得了。”正是凭着这种精神,黄旭华和战友们潜心钻研、持续攻关,甘做隐姓埋名人,终于完成了这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恩格斯指出:“具有某种程度的热情对于一个战斗者倒是相称的,一个无动于衷地拔剑出鞘的人,很少是满腔热情地对待他为之奋斗的事业的。”实践告诉我们,把任务当负担、累赘、苦差事,任务完成的质量高不了;视任务为机遇、待遇、荣誉,任务完成的质量低不了。

对待任务的态度,决定着事业的高度。1939年8月,正在延安养病的徐海东主动要求回前线,毛主席问他的健康情况,他回答:“好多了。我这个人一听打仗就有精神,上阵一冲锋就什么病也没有了。”徐海东打仗有瘾、战功赫赫,被誉为“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2005年3月,空军某部试飞员李中华接到某新型机试飞任务后,兴奋得跳了起来。李中华遇到任务就来精神,成为响当当的“试飞英雄”。

然而,个别官兵对任务不是很“来精神”。有的视任务为“公务”,觉得任务是“单位的”,而自己是“打工的”,干起工作无精打采;有的对有利于自己的任务就来劲,没好处的任务就不起劲,工作热情打摆子……如此由着自己的性子和利益权衡计较,怎能把每项任务都完成好?

练兵备战无小事,件件任务连着打赢。对部队来说,每项任务既是提升官兵素质的平台,也是关系强军伟业的大事。面对组织赋予的各种任务,是愉快受领、全力完成,还是无奈接受、消极应付,检验的是担当,叩问的是初心。历史上,那些闻战则喜的部队,往往都善于攻坚、能打硬仗;而那些遇到任务推三阻四、推诿扯皮的军人,大多无所作为。

哈佛大学一位教授研究发现,一个人完成任务的好坏,85%取决于他的态度,15%取决于他的智力。由此可见,热情是无形的,但由此焕发的力量是无穷的。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任务,就会以什么样的状态投入其中。“八一勋章”获得者、火箭军某导弹旅一级军士长王忠心只有初中文化,但创造了百余项任务零失误的纪录,对此王忠心说:“当你有完成任务的热情,就会有完成任务的办法。”

歌德说:“尽责是一种把你应该做好的日常工作做到最好的充满激情的行动。”只有眼睛里永远有敌人,脑子里永远有任务,肩膀上永远有责任,胸膛里永远有激情,才能遇到任务“来精神”,对任务出手必出色,完成必完美。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