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别山,悠悠双拥情。
在湖北省黄冈市这片红色热土,曾爆发过著名的黄麻起义。革命战争年代,44万英雄儿女为国捐躯,其中5.3万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铸就了“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黄冈革命老区精神,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6年7月29日,黄冈市喜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殊荣。
双拥传承密码
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
“作为红军后代,从军报国理所当然,这是咱红安人的光荣传统。”2018年9月9日,在红安县新兵入伍欢送仪式上,刘争秀挽着双胞胎儿子何江、何海的手,一再叮嘱。
兄弟俩的曾祖父是一位红军,他俩聆听着曾祖父战场杀敌的故事长大。受曾祖父影响,现服役于东海舰队某部的何江、何海,在学习训练中互帮互学、并肩前行,去年底两人均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无独有偶。
在红安县,出生于军人世家的军转干部徐普查,家族里4代13人接力从军报国,人人入党,个个立功,他的家庭被评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家庭”“情系国防好家庭”,他个人被评选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
新的历史时期,黄冈市委市政府一直把赓续红色基因、争当红军传人作为一项基础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开展双拥文化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军营“五进”活动,为黄冈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山山岭岭铜锣响,村村寨寨战歌昂,男女老少齐武装,家家户户忙打仗。”这首被广为传唱的歌谣,是当年黄冈人民踊跃参加红军、积极支持红军的生动写照。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黄冈人民把最后一碗米、最后一尺布和最小的儿子都送给了红军的队伍。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一支支革命武装力量从大别山走出去,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
“不忘初心,我们才能更好地珍惜今天,永不迷航。”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说,“红色基因是在革命历程中用鲜血凝结而成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红色永远是黄冈最鲜亮的底色。”
2019年9月18日,黄冈师范学院原创大型音乐舞蹈剧《红色薪传》在武汉中南剧场上演。这一音乐舞蹈剧再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黄冈军民同仇敌忾,为缔造新中国建立不朽功勋的历史画卷。院领导介绍,建红色阵地、演红色剧目、办红色课堂、做红色公益,已经成为全院师生的自觉行动。
放眼整个黄冈市,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等25个省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红色教育大课堂,《黎明行动》《铁血红安》等反映黄冈革命历史的红色影视剧激荡人心,双拥街道、双拥社区等12个红色品牌成为城市耀眼坐标,黄冈中学、红安列宁小学等12所“国防特色教育学校”引领一批批莘莘学子圆梦军营。
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爱国拥军故事数不胜数。近4年来,全市近9000名学子踊跃参军入伍,20多万块光荣牌让兵员大市的“光荣之家”绽放光芒,300多份立功喜报、200多名“最美退役军人”、40名“十佳军嫂”让尊崇感落地生根,“军人依法优先”早已成为黄冈人民群众的共识和习惯。
助力强军实践
尚武精神融入拥军文化
VR朗读亭、数字读报机……走进武警湖北总队黄冈支队“文化驿站”,数字军营的文化设施建设让人大开眼界。
“文化拥军满足了官兵个性化需求,离不开驻地党委政府大力支持。”支队领导介绍,从2018年起,黄冈市委市政府先后投资援建武警湖北总队黄冈支队基层单位17个图书馆(室),建成军史馆、红军小道、强军大道、军史墙、荣誉墙、文化墙,形成“一馆两道三墙”为主题的红色阵地。2019年12月,黄冈市在“全国文化建设军地共建共享试点成果现场推广会”上作了经验交流。
“服务强军,就是要满腔热忱为官兵办实事,真心实意为部队解难题。”在市委常委议军会上,市长邱丽新一番话情真意切,掷地有声。
黄冈市委市政府坚持从服务部队战斗力提升、解决好事关军人军属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抓起,每年承诺为驻黄冈部队办的“十件实事”,件件都落实。
2019年5月,驻军某舟桥旅营房整体改造,官兵住宿和训练场所一时成为旅领导的“愁心事”。得知消息后,市委市政府协调黄冈师范学院腾出老校区,帮部队解决了住宿和训练难题。营教导员夏忠俊说,训练场地问题的解决确保了战斗力建设不受影响。
事关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大事要事,特事特办、马上就办,在黄冈已经成为助力改革强军的一个主动选择。
去年7月,市民兵训练中心改造升级议题,提交市委常委议军会专题研究后,“坚持一流标准、全面规范改造”的思路一经确定,市政府立即集中财力物力,采取“交钥匙”的办法启动项目建设。黄冈军分区领导介绍,训练中心集信息指挥控制中心、多功能训练场、武器装备仓库为一体,建成后将大幅提升国防动员能力和民兵战斗力。
黄冈市倾情解决现役军人后代、后路、后院“三后”难题,有许多感人故事。“感谢黄冈市委市政府对军人子女上学的关心和帮助……”去年9月,儿子因加分优先录取进入黄冈中学就读后,空军某飞行学院黄冈籍特级飞行员吕政给黄冈市委发来感谢信。为解决军人子女入学问题,市教育局出台《黄冈市现役军人子女义务教育优待暂行办法》,全市近年来累计安排军人子女200多人就读重点学校,260多名军人子女享受中考、高考加分政策。
统计显示,近4年来全市安置随军家属近50名,发放随军家属未就业生活补助96万元;委托43家培训机构对退役军人开展订单式培训,获证率达98%;组织260名退役军人参加报考国家公职人员培训班,培训后录取率居全省前列。
本色永不改变
爱民传统融入创新实践
“没有人能拿走你的坚强,唯有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海军黄冈舰领导的一句话,成了熊焱林奋发向上的座右铭。
熊焱林是黄冈一名贫困家庭学生,因一次意外造成身体局部烧伤,心中的伤痛挥之不去。黄冈舰官兵获悉这一情况后,在扶贫助学活动中与他“结亲”,每年资助3000元学费,并帮他重拾信心。
因为一艘舰,爱上一座城。巡航在浩瀚大洋,黄冈舰官兵始终与黄冈人民心连心。
军民“心连心”,在驻黄冈部队同样得到生动体现。在社会养老院、留守儿童托管站,活跃着一支海军某部“兵小丫”志愿队,女兵们利用周末照顾孤寡老人生活起居,为留守儿童当校外辅导员,成为老人心中的“好闺女”、儿童眼中的“兵姐姐”。
驻守一方,造福一方。支援地方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驻黄冈部队以创新实践为老区人民谋福祉。
“150亩桑葚年均增收7.2万元、102亩冬枣园惠及14户贫困户。”回顾脱贫历程,时任黄冈市陈策楼镇程德岗村村支书熊艳明如数家珍。2015年初,黄冈军分区与这个村结成扶贫对子,引入大别山生态休闲农庄项目,种植12000多株桑树,第二年村集体收入超10万元。
派驻17个扶贫工作队,定点帮扶24个贫困村,与1160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协调引进60多个扶贫产业……一连串数字记录着近几年驻黄冈部队与老区人民肩并肩共创美好生活的动人情景。
回望2016年夏天,洪灾侵袭黄冈,黄梅县考田河告急!浠水县望天湖告急!危急时刻,驻军部队闻令而动,连续奋战30多个昼夜,转战10个县(市、区),转移群众3万多人。洪水退去,人民群众称赞抗洪官兵是“新时代的红军战士”。
今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驻黄冈部队官兵和广大退役军人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封控值守,防疫消杀,运输物资……在战“疫”的许多阵地上,都有他们的身影。
“个人不过年是小事,保护人民生命健康是大事,我们当过兵的人在关键时刻要敢于站出来。”曾在火箭军某部服役的退役军人刘云江,毅然放弃过年与家人团聚,带领施工队伍以最快速度完成黄冈市东城妇产医院9层楼、累计1万平方米病房的整理清扫任务,接着又赶往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投入黄冈版“小汤山”医院建设。
“感谢人民子弟兵!有你们在,我们就放心了!”在临时储备仓库,看到武警官兵忙着卸载防疫物资,住在二楼的一位老人掩饰不住内心激动,站在阳台上冲着官兵喊道。
“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最无悔,危难时他一马当先不后退……”在官兵卸载物资的过程中,老人在阳台上为官兵播放起抗疫歌曲《谁最累谁最美》。歌声代表人民群众的心声,由衷表达着对子弟兵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