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安市广播电视台《寻找烈士后人》系列报道中,记者王娟和同事们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帮助20多位六安籍烈士后人圆了亲属“团聚梦”,帮助94岁的抗战老兵陈本春找回了原始档案,用一条条充满温度的报道,讲述大别山的红色故事。
王娟是一名军嫂。回忆起这次系列报道,她说,印象最深的是,烈士漆德武的女儿漆学恩。漆学恩现已92岁高龄,她的父亲漆德武,从金寨跟随红军走上革命道路,在转战川陕时牺牲。当时,漆学恩年纪还很小。2018年8月15日,王娟前往合肥,见到了漆学恩老人。漆学恩老人一见到王娟便激动地说:“我们一直想找,一直没什么消息,这次你们来,真的是太好了。”得知王娟要来,漆学恩老人几天前就写了张关于父亲事迹的纸条,生怕漏掉一个细节。考虑到老人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很难前去千里之外祭拜,王娟现场用电脑为老人播放了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拍摄的视频。当老人看到墓碑上“漆德武”三个字时,眼泪夺眶而出……
为英烈寻找亲人虽然辛苦,但王娟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是她作为媒体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样,作为革命军人的后代,作为一名军嫂,她对那相隔久远的“团圆”,亦有着别样的感受。
巍巍大别山,悠悠淠河水。安徽省六安市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在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外公熏陶下,王娟从小有着一份独特的军旅情结。终于有一天,她遇到了武警安徽总队某支队副营职参谋唐华军。
王娟和唐华军的初识,是在一辆大巴车上。唐华军因为给一对老夫妻让座,坐到了王娟身旁。旅途中,通过聊天,俩人的距离逐渐拉近。唐华军被王娟的知性开朗深深打动,而王娟也对善良憨厚的唐华军心生好感。分别的时候,唐华军鼓起勇气要了王娟的联系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两人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
部队生活紧张而忙碌,王娟和唐华军的恋爱就显得更加简单。虽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也没有海誓山盟的诺言,但王娟知道,这就是自己选择的爱情,一份踏实、暖心的爱情。
结婚10年,在王娟的世界里,最贴心的三个字早已不是“我爱你”,而是“放心吧”。婚后,唐华军需要常驻部队,王娟承担起家庭的大部分琐事。一次,唐华军前往外地进行集训。晚上,儿子发高烧。整整一夜,王娟不停地用毛巾给儿子擦身体,吃退烧药。第二天,天还没亮,她抱起儿子前往医院。为了不影响唐华军集训,直到唐华军集训回来,她才告知孩子生病的事情。
平淡的日子,累,也充实。成为军嫂后,王娟发挥自己的职业优势,主动担任起支队各类晚会的主持工作,利用休息时间指导战士们编排文艺节目。她和战士们也结下了深厚的军营情谊。在丈夫的鼓励下,她又成了中队的“编外指导员”,战士有思想波动,她积极做思想工作,战士的家庭有了矛盾,她帮忙调解疏导……
丈夫是一名军人,而作为记者的王娟,也是新闻战线上的一名战士。为调查老年人保健品市场陷阱,王娟曾乔装暗访,跟踪报道营销内幕,让更多的老年人走出保健误区;为曝光公共场所健身器材存在的“三无产品”情况,她把新闻利刃挥向制假售假的黑色地带,最终迫使厂家无条件更换所有不合格产品,有效保障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后,她又和同事们一起跑现场,加班加点……
当王娟被问到,遇到困难时,是什么在支撑她的内心,她说:“外公是抗美援朝的老兵,我无时无刻都对军人充满敬意,这也让我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作为军嫂,应该学会用阳光的心态去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