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让博物文化舞出“科技范儿”


■杨 艳

“传说山中住着一只美丽的神鹿,从来没有人亲眼见到过它……”根据敦煌莫高窟第257窟“九色鹿”故事改编的动画剧《神鹿与告密者》前不久在线上“云首映”,敦煌壁画随着配音者的讲述缓缓“动”了起来,“圈粉”很多人走近敦煌文化。

博物致知,阅见文明。在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云游博物馆”成了博物馆界的热词。

故宫博物院推出“云游故宫”,观众打开官网便能随时随地来一场深度游;南京博物院启动“国云展”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增强公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参观者对“云游博物馆”热情不减的背后,折射的是现代科技正成为展现博物馆魅力的创新手段,让博物馆和传统文化“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为博物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既是独一无二的知识宝库,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2019年中宣部新命名的39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各类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故居就有29个。如何更好发挥博物馆的作用和价值,让博物文化给人以知识的积累、心灵的滋养?

“科技+文博”很好地盘活了博物馆馆藏文物资源,调动起参观者的多种感官,增加观展中的沉浸式体验,使公众能与博物文化亲密对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推出了网上VR数字博物馆,观众不仅能在网上了解器物承载的文化记忆,还可以通过VR技术,“看”到复原的遗址。

科技手段使博物馆融合的文化元素越多,吸引的参观者也越多。但在博物馆热中,还需要一些“冷思考”——要让博物馆成为培养公民意识的舞台,不能把热情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上。当参观者对文物有了更多的尊崇与敬意,才能真正感受藏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让博物文化舞出“科技范儿”,深入挖掘藏品背后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帮助参观者从“看热闹”变成“看门道”。在拓展文化功能、涵养文化生态、提升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激励和推动作用,博物馆的功能和价值便能得到充分发挥,更能激发传统文化的新活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