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极地寻路


■马三成 雷卓立

一说起极地,人们想到了西藏。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因而被称为“世界屋脊”,被视为南极、北极之外的“地球第三极”,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西藏的路网密度与内地有很大差距,在西藏,每一个人都在寻路,寻找各种各样的路。那么,一个驻守西藏的边防军人,要寻找什么样的路?

那是一条看不见的保卫边疆的和平幸福之路,一条在极限环境里练兵备战的求实创新之路。

这就是西藏军区某炮兵旅火箭营一连女子战炮班班长、二等功荣立者、全国人大代表袁远的梦想和追求。

还在孩提时候,袁远就有了寻路的记忆。那是爷爷当年随十八军将士进藏踏出的第一条路,爷爷扛枪的故事,成了袁远的最美童话和神奇梦想。

袁远出生在重庆市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里,爸爸妈妈在离家较远的地方租商铺做小生意,与她聚少离多,是爷爷奶奶把她带大的。爷爷扛枪的故事,寻路的故事,也为她悄悄地打上了人生烙印。“我要当解放军”的念头,像一颗种子在她的心中埋藏了很久。

打仗是要拼体力的,身体不好是扛不了枪的。袁远记住了爷爷的话,从小就养成了懂事、独立的性格,喜欢跟男孩子打闹,尤其喜欢体育运动,参加过小学、中学、高中的学校足球队,如今身高蹿到了一米七五,能跑能跳能踢球,圆脸、长脖子、高鼻梁,猛一看还像中国女排的袁心玥。

一转眼,袁远出落成了一个大姑娘。在通过了全国“空姐”的海选面试后,袁远被四川一所大学的空中乘务专业录取。

军训的时候,教练班长的一身迷彩服,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她。瞒着家人,袁远在网上报名应征入伍,竟然一路绿灯通过了。政审的时候,武装部的人问她想去哪儿?她说,想去最艰苦的地方。她如愿分配到了西藏。

接到入伍通知书,袁远开心极了。打电话报喜的时候,妈妈却哭了,问她可以不去吗?因为袁远爷爷当年进藏当兵的故事,让一家人记忆犹新。妈妈的眼泪,没有挡住袁远的想法。她说,去西藏不可以换,她也不想换!

出发前的一天,袁远要剪头发。妈妈陪她到了理发店,看到袁远飘逸的长发要被剪掉了,妈妈泪眼汪汪地问她:“你舍得吗?”袁远说:“舍得!”妈妈流着眼泪把袁远剪掉的大辫子拿回家,放在自己的床头柜里。

俗话讲,“少不入川、老不去广、女不进藏”。西藏确实是让女人却步的地方。

从重庆飞到拉萨,下了飞机,袁远就出现了头痛等高原反应,她硬撑着坚持下来。新兵训练时,匍匐、卧倒、爬铁丝网,袁远的手被骆驼刺扎了,胳膊腿被碎石划破了;晚上站哨时,脸被寒风刮得像刀割一样……坚强的袁远,第一次打电话哭了,妈妈在电话那头也哭了。

有一次,部队执行特殊任务,官兵在此期间不许打电话。袁远再打电话报平安时,电话那头的妈妈听到袁远的声音,没有说话就把电话挂了。爸爸忙打电话过来解释说,妈妈因为激动,不小心把电话挂了。

在家靠父母,入伍靠班长。军营没有家里和大学的自由,不能随便吃零食,洗澡、洗头都要限时,一周一般只能打一次电话。军营的生活,都一绺一绺地被时间切割了。

一天早晨,紧急集合,女兵背着背包趴在地上,身体要与地面保持一定距离,她们一坚持就是一个多小时。11月的青藏高原,何止是冷,有的女兵哭了。班长说,训练场的无情,为的就是战场上的生存和打赢。

军人是要打仗的,所以骨头都比较硬。袁远变得越来越皮实,班长咋说她咋办,不仅能干,而且干就要干到最好。练队列、体能、战术等课目,胳膊腿蹭破了皮,她根本不吭声。当小值日,没有热水,其他女兵要等热水来。而袁远,即使没有热水,天再冷她都能把全班的碗筷洗完,还能按时集合站队。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吃亏、特别能忍耐的倔强性格,让她成为带兵人的最爱。新兵授衔时,她代表新兵表决心;新兵训练结束时,全连6个嘉奖,她拿到一个。

新兵下连不久,袁远从通信兵入选新成立的女子战炮班。部队从营区进驻野外训练场。从通信兵到炮兵,从固定营房到野外帐篷,面对着高寒缺氧、挑战生存极限的无人区,这些首次踏入高海拔训练场的女兵,面临的是脱胎换骨的磨炼。

炮弹装填有机械抓弹,但几十斤重的固弹夹需要手工操作。青藏高原,只有冬天,没有四季。为了精准操作,女兵训练不戴手套,装填炮弹、安装拆卸固弹夹,她们锤炼出了能打仗的“铁砂掌”。

炮弹装填需要把几个固弹夹摞起来,女兵力气小,只能把固弹夹提起放腿上,再慢慢提到一定位置放上去。时间长了,身体的很多地方都被铁家伙碰青了。一个和袁远同年入伍的女兵,直到退伍后大腿的淤青都没有消退,始终不敢穿裙子。

袁远的手连指节都有茧子,双手又黑又粗糙;脸比男兵都黑,饭量比男兵都大。袁远说,吃包子,男兵吃不过她。女子战炮班就没有瘦子,因为训练需要能量。

一个“准空姐”,经过高原训练场的风、紫外线、铁疙瘩的锤炼,就这样变成了一个可以跟男兵掰手腕的“女汉子”。

在高寒地域,作为炮长的袁远,指挥新装备首次满管齐射,准确命中目标,受到各级赞誉,女子战炮班荣立集体二等功,她也荣立个人三等功。

但袁远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她们实弹射击的时候,很重要的技术检测等工作还要靠男兵来保障。

在班务会上,袁远说,要当名副其实的“全能炮手”,女兵才能打仗!女子战炮班不能当训练场的配角!要当未来战场的“远程杀手”!今后,女兵一定要丢掉“拐杖”,独立自主地投入实战化训练!

从此,从火控手、地控手、装填手、吊臂操作手和驾驶员,全班所有炮手的操作,袁远都能独当一面。

她不仅是“全能炮手”,还是训练场上的“问不倒”。袁远甘当小学生,即使训练场的风再大,她也不会钻进帐篷躲避,而是站在男兵骨干身后,目不转睛地盯着男兵怎么进行技术检测,一个劲儿提问数据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么计算、这么检测?她经常把男兵班长问得张口结舌。而训练难题、维修难题、检测难题,就这样一个个被解决了。

袁远学习新装备火炮的技术原理、技术检测、故障排除等有关知识,记了一大摞训练笔记,最后还要把所有问题归零。参加全营组织的多个训练课目比武考核,袁远创造的解算诸元训练纪录,全营至今无人能破。

一根手指再硬,不如一个拳头有杀伤力。袁远带领女兵班向男兵班叫板,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她们略占上风。但有些课目还有差距,譬如擦炮、脱炮衣、脱车衣、搬固弹夹等体力课目。

为了实现训练保障一体化,袁远带领女兵班练擦炮,清洗、涂油、保养、防锈等应急保障。野外训练受地形影响大,机械化清洗展不开,她们只能人工清洗,火药渣经常弄一身,火药味、油味、锈味很大。有一次,火药渣还弄到袁远的眼睛里,肿了一个多星期。

袁远在训练场上的管理非常严格,几乎到了没有人情味的地步。

“对中”,是袁远最较劲的一个训练课目。正常情况下送弹退弹很快,如果地形发软、不平,“对中”不准,在导轨上把固弹环碰掉脱落,就需要重新安装,还要把张开的尾翼使劲压回去,耗时会较长。

袁远说,实弹射击绝不允许“对中”不准,实战时更是生死攸关。为了“对中”零差错,袁远在训练中反复陪练。袁远说,战场上都是你死我活,训练场上的温情和差错,都是战场上悲情的“种子”。

一次,部队在高海拔的高山峡谷中,配合上级搞一个演练。袁远担任炮长,指挥女子战炮班圆满完成实弹射击任务,全班荣立集体二等功。

但袁远却产生了疑问:部队提前几天进入射击地域,进行各种参数的检测……

袁远的倔脾气上来了。她找到连长、营长讲,女子战炮班不管别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真打实备,挑战极限,贴近战场。请求营连不提前设定相关数据,让她们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袁远所在连时任连长钟正壮说,袁远这个同志敢说敢当,多次请缨勇闯训练禁区。除第一次是提前准备外,其余都是近似实战训练。

女子战炮班不挖掩体,不提前准备,即时进场,快打快撤,打完就走,像打仗一样,简化了繁琐的射击前指挥流程!

袁远训练喜欢挑战极限。一次,实弹射击是在一个风速、风向变化不大的开阔外训地进行。袁远就找到营长、连长建议,要求能在复杂环境下进行实弹射击训练。

那年夏天,在海拔4700米的驻训地。袁远所在营奉命进行新弹种实弹射击。时任营长的王赟果找到袁远说,都说你胆子大,这次我们营要进行某新型火箭弹的试验射击。这种新弹种对气象条件要求非常高,你袁远敢不敢打?如果不敢打,我就换男兵班打。

袁远说,军人的天职就是无条件服从命令。你营长敢打,我就敢打!大不了,我们也算是给实战化训练探索当了一块垫脚石!

那天,袁远指挥女子战炮班,首次在无气象条件保障的情况下,多次、多发试射某型新弹种,全部落达指定地域、命中目标,受到各级领导机关一致好评。

一夜未眠的时任营长王赟果,看到雷达里显示的打击效果,跑过来与女兵班全体女兵一一握手,说:“谢谢各位!谢谢!”

那次实弹射击,女子战炮班荣立集体二等功,袁远荣立个人二等功。她还当选了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当了人大代表,第一次进京开会,参加小组讨论,袁远谈论的都是实战化训练问题,她在为未来作战寻路。

陆军领导表扬了袁远的求实和担当精神,说大家看看这位女兵的脸,那么黑,那么肿,还脱皮,一看就是来自青藏高原训练场的好兵!

会后,陆军领导机关和科研单位专家,还请袁远详细介绍了西藏边防部队的实战化训练情况,并赠送了几台可以检测火炮技术故障的笔记本电脑。

西藏军区领导笑着说,袁远是第一个带着装备回部队的全国人大代表!

2019年1月,袁远被表彰为“全军备战标兵个人”,受到习主席的亲切接见。

袁远说,未来打胜仗的路,没有人踩过,尤其在极限环境里,永远需要寻找!寻找!

这就是她,一个西藏边防女兵最美的梦!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