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长燃心间的煤油灯


■桑俊武

夜深人静,我坐在电脑前埋头写稿,感觉眼睛有点疲劳时,便把目光投向窗外。夜空中闪烁的星星不知不觉间幻化成摇曳的煤油灯火苗,照亮我童年的回忆。

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夜晚全靠煤油灯照明。每当夕阳西下,村庄夜色降临,家家户户的煤油灯便点燃了,老家的人们叫它掌灯。掌灯之后,村民们会照常把饭菜摆上桌子,招呼着在外玩耍的孩子回家吃饭。此时小小村巷里,大军、小民、狗蛋、毛娃之类的呼唤声,此起彼伏。

煤油灯昏黄的光线烘托着寂静的村庄,微弱的灯光从一方方纸糊的窗口里透出,把乡村夜晚渲染得温暖安详。记忆中,总有这样一幅画面:低矮的小屋里,简陋的油灯跳动着黄豆大的火苗,我在油灯下认真地做着作业,母亲坐在油灯下纳着鞋底,一枚细小的银针拖着长长的线绳,穿过鞋底时发出刺啦刺啦的响声。父亲则在远离灯光的地上编筐织篓、勒笤帚、修理农具。

在那贫穷得捉襟见肘的岁月,村民们即使对于煤油的消耗,也出奇地在乎。为了让灯光照的范围大一些,人们多把煤油灯悬挂在梁上或者墙壁上。为了不让火苗过大,会故意把灯芯剪短。平日里,多数的村民舍不得长时间点灯,只要忙活完屋里的活计,就会把油灯吹灭了。那个时候,村民们要么摸黑拉呱,要么找马扎去院子里坐着,借着月光干些杂活。

作为村里并不富裕的家庭,我的父母自然也是惜油如命,煤油灯点着,就像燃着他们的心一样。但有一种情况是绝对例外的,那就是我在灯下读书学习的时候。每当这时,父母会把灯芯挑得大大的,一再嘱咐我看书学习要爱护眼睛。在他们的心目中,孩子们的正经事情是读好书本,因为庄户人家要想出人头地,除了读书,没有更好的路子。在那盏小小的煤油灯里,藏着父母对于我的指望和祝愿。

农家的煤油灯大多是自制的。最常见的是用一个旧的墨水瓶倒上油,瓶口盖上圆铁片,铁片中间插着空心铁皮管,管中穿过棉纱做的灯芯,就算制成了。打从我记事起,家里就点着这样的煤油灯,后来条件好些了,便从商店买回带玻璃罩的工业制灯。在那时,这种灯代表着一个家庭的殷实。自从用上这种豪华油灯以后,我的鼻孔里再也不会被油烟熏黑了。

多少个宁静的夜晚,我从梦中醒来,小油灯照得屋里半明半暗,父母在灯影下忙碌的身影投在墙壁上,也印在我的心里。也是在煤油灯下,母亲一边摇着纺车或者做着织缝补缀的针线活,一边给我讲述古老的传说和朴实励志的故事。每当我做错了事情,母亲会给我以朴素道理的教诲,说得我心明眼亮,信心饱满。一盏小小的煤油灯,让我知道了人生奋斗的不易,知道了勤能养家立业的道理。

如今,煤油灯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童年的那盏煤油灯却长燃在我的心间。那永远不熄的火苗,一直温暖着我的心,照亮着我的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