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安居与乐业


■佟欣雨

在四川省昭觉县,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栋栋灰瓦黄墙的六层小楼迎来他们的主人——84户来自“悬崖村”的村民顺利入住自己心仪的大房子。

在贵州省松桃县,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石丽平,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设100家扶贫工坊,带动当地4000多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就业。

两则深度贫困地区的易地扶贫搬迁故事,一为“安居”,一为“乐业”,共同汇聚成为易地扶贫搬迁带来的美好生活。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口迁移是人类顺应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从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实际看,许多地区发展长期受限于当地自然环境,自然灾害频发,交通不便、人才短缺、市场不完善,难逃“贫困-经济社会发展落后-贫困程度加深”的恶性循环。经过多轮扶贫开发,贫困状况仍未发生根本改变,易地扶贫搬迁成为这些地区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

1983年,我国针对“三西”地区严重干旱缺水和当地群众生存困难的情况,提出“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路都不通另找出路”的建设方针,开启我国易地扶贫搬迁的先河。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工程之一,易地扶贫搬迁成为深度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截至今年5月,全国已建成安置住房266万余套,96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搬迁摆脱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

用5年的时间对约1000万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这在中国扶贫史、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不可否认的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实施如此规模、如此艰巨的伟大工程。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一项社区再造和重建工程,更是一项人口分布、资源环境、经济社会重新调整与完善的系统工程。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中,农民与土地生来便紧紧捆绑在一起。农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生活得怎么样?这是萦绕在许多人心头的问号。贫困群众搬迁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工作,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适应新环境、开始新生活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对此,习主席多次强调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对于易地搬迁贫困群众来说,最关心的也许是来到新家后的收入从哪里来。设置公益性岗位,鼓励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鼓励青壮年外出务工;安置点周边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开设扶贫车间,为村民提供就近务工渠道……“挪穷窝”与“换穷业”同步,方能真正既安居又乐业。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