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让甘于“坐冷板凳”者得到褒奖


■陈长凯 夏一博

一位院士在今年两会上建言:每一项国家科技奖的背后,都是科学家们平均16年的“坐冷板凳”,社会理应让那些甘于“坐冷板凳”者得到更多认可和褒奖。这一呼吁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科技创新是一场寂寞的长跑,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习主席强调,要“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基础性越强的研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的时间也就越长。这就需要科研工作者具备“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以顽强的探索精神、宽广的学术视野,持之以恒地向“光辉的顶点”前行。

科学研究有其自身规律。重大科技项目的成功,重大创新突破的背后,往往是几代科学家几十年的奋斗和坚守。两院院士刘永坦经过40余年潜心钻研,开创出中国新体制雷达之路,给祖国海疆装上“千里眼”;“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从东风一号导弹到担任载人航天工程首席顾问,60余载寒来暑往,耄耋之年仍积极探索新领域。他们执着跋涉在探索未知、创新创造之路上,用专注和智慧催生创新之花、收获创造之果。

习主席多次强调,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从一定意义上讲,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军事力量的对比变化。如果没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就不可能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总有一天是要被人卡脖子的。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风口上,我们必须“坐得住、钻得进、研得深”,坚定推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加紧在一些战略必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努力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提倡科研工作者“冷板凳热乎坐”,必须完善科研工作保障、评价和激励机制,给予科研人员充分的信任,鼓励他们勇于试错、积极探索,“可以十年不鸣,争取一鸣惊人”。如果因为投入高、周期长、回报慢受到质疑甚至贬损,或者在科研评价上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论高下,不但起不到正向激励作用,还会挫伤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形成趋“热”避“冷”、盲目跟风、为利而研的浮躁学风和功利心态。

成功没有“短平快”。科技创新需要汗水浇灌,不可能一蹴而就。越是等不起,越要坐得住;越是慢不得,越要沉住气。只有以“弄潮儿向涛头立”的使命担当,一点一滴做、一步一步干、一锤一锤敲,才能实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让“冷板凳”释放出强大创新能量。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