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来到陕甘宁边区,成为在“红色中国”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1937年10月,由他的系列报道汇编而成的《红星照耀中国》,通过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发行,很快轰动西方世界。
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怀着满腹疑问,斯诺开始探究“东方魅力”。从踏进延安城那刻起,除了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更让他大开眼界的是共产党人的“泥土气”。毛泽东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地没收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包括两套布制服”。周恩来所在的司令部“四周围着许多同样的小屋,农民都若无其事地住在那里”,家中值钱的只有蚊帐、铁制文件箱和小炕桌,谈及政治形势,他们始终“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在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中,共产党人源源不断地汲取理论营养、锤炼士气作风、涵养初心使命,成为延安一道独特风景线。
在斯诺眼中,陕北没有贪官污吏,没有奴婢乞丐,没有人吸食鸦片,共产党人带领边区群众重新分配土地,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把军民关系凝聚成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斯诺敏锐地观察到,边区“警卫工作几乎全部由农民自己组织起来担任的,苏区很少有红军的驻防部队”。斯诺听到大多数人在谈到苏维埃时用的是“我们的政府”,他由此得出结论——“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有基础”。
研究红军的基本政策是斯诺此行的重要任务之一。采访共产党的领导,走访边区群众,深入红军军营调研,总之,斯诺不遗余力地从各个方面来研究和验证这支队伍的性质。他开始好奇,不识字的农民如何认识红军。事实上,农民“都从来没有想到过会有人不喜欢红军的”“红军是穷人的部队”“红军打地主和白匪,红军是抗日的”。就连东北军的士兵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我们为什么要为那些有钱人送命呢?”
在共产党人的心里,人民的分量永远最重。穿越历史隧道,我们仍能从斯诺的文字里感受到共产党人那真挚朴实的为民情怀和百折不挠的使命担当。在旧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压迫和剥削一直在呼唤英雄的归来!人民愿意帮助红军,愿意参加红军,人民愿意红军来解放他们!这是斯诺在短暂的100多天的时间里看到的最多的画面。
在茫茫的黑夜里,红星“在一起一伏之中,最后终于会获得胜利”,照亮整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