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底色

——各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成果扫描


近年来,江苏省昆山市张浦镇推进以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旅游农业为核心的乡村建设,经济持续高效发展,201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695元。图为8月8日,一幅“牡丹亭”稻田3D画展现在张浦镇尚明甸村稻田里。
新华社记者 杨 磊摄

生态兴则文明兴。

今年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15周年。从数据显示,2016年至今,我国累计防沙治沙880万公顷,完成“十三五”规划治理任务的88%。以“两山”理念为指导,我国各地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观念深入人心。

在河北塞罕坝,百万亩林海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创造巨大的生态经济生产总值;在长江沿岸,无数渔民由打鱼人变护渔员,用实际行动守护“母亲河”;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市民自觉开展垃圾分类,让垃圾变废为宝……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蓝图正逐步绘就。

——编 者

浙江省安吉县——

休闲旅游生态“生金”

8月上旬,天气炎热,浙江省安吉县灵峰街道横山坞村的“小瘾·半日村”民宿村落中也一片“火热”,开门营业的10余家民宿家家爆满。

民宿主人陈谷正为游客进行茶艺表演。他说:“因为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和不断入驻的旅游项目,这里一年四季游客不断,民宿越开越多,每家每年的营业收入均破百万。”

生态优美、村庄整洁、村富民强,是如今浙北地区“明星村”横山坞村的标签。可在上世纪90年代,横山坞村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笔者在村里偶遇正在打门球的老书记郑云法。这位年近80岁的老书记虽已退休,可回想起当年的情景仍不免感慨:“我上任的时候,村集体欠款80万元,压力很大。”当年,全村除了有1200亩耕地种植农作物外,还有3700亩山林闲置着。郑云法带着全村村民将荒山种满黄花梨树,精心培植,终于“种”出第一桶金。

2008年,安吉县城西开发区拓展至横山坞村附近。村“两委”决定将部分闲置土地资源加以整合,把过去传统的家庭小作坊整合成家庭手工业集聚区,建起2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他们还引进2家外地竹凉席、转椅等企业入驻横山坞村,租金每年为村集体增收60万元。

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村里的家庭手工业火了,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村“两委”意识到,必须要保护好这一方山水。“2008年,安吉县开始建设美丽乡村,我们村第一个报名。”郑云法说,留住好环境才能引来好项目。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来栖。2010年初,一家杭资企业负责人董荣珍来到横山坞村。这里较好的地理位置、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善良淳朴的民风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她决定在该村投资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

“我们的入驻和横山坞村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董荣珍说,景区建设如火如荼,村里为配合发展,景区外的配套基础设施也依次开工,吸引越来越多的项目纷至沓来。

艺术馆为村庄增添艺术气息,文人墨客不断;目莲坞自然村因生态宜居受到外界关注,引进工商资本,将农房区改建为民宿集聚区,促进消费;主打亲子活动的旅游项目“圈粉”无数,逐渐成为当地旅游的拳头产品……近年来,横山坞村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共引入9个生态旅游项目,村集体经济从负债80万元到如今收入509万元。

如今,村内占地20亩的艺术营地正在紧张施工。村党总支书记蔡明福正在工地上与项目方对接建筑的相关事宜。他说,在进一步美化村庄的同时,横山坞村将面向长三角广阔市场,打造艺术文旅村,让绿水青山焕发更多生机。

(俞 莹)

内蒙古杭锦旗——

“绿色银行”存满幸福

8月,驱车行驶在内蒙古杭锦旗库布其沙漠中的穿沙公路上,公路一侧用绿植打造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0个大字格外醒目。同行的牧民阿拉腾巴格那说:“蓝天白云绿草,成群的牛羊满山跑,这才是我们期盼的幸福生活!”

今年36岁的阿拉腾巴格那,家住库布其沙漠南端的草原上。上世纪90年代,过度放牧导致这里生态环境恶化,加之库布其沙漠持续南侵,草原变为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在黄沙和饥饿的双重压力下,阿拉腾巴格那从小便随着父母开始漫长而艰苦的迁徙。

1994年,杭锦旗人武部22名官兵挺进库布其沙漠,顶烈日、抗风沙、斗酷暑,通过“撵沙腾地”“容器植树”“穿靴戴帽”等20多种种树、护树、治沙方法,在“死亡之海”建起“万亩林”生态基地。

“‘万亩林’建成后,我们就看到了希望。一家人搬回来定居后,在人武部的帮助下开始改良草场。”阿拉腾巴格那指着远方介绍道。占地2000余亩的草场上,种植着沙柳、杨柴、柠条、甘草等固沙植物,远远望去一片绿。

天蓝、水丰、草盛,这对牧民来说是最厚实的家业。阿拉腾巴格那在自家草场上放养着500多只羊,每年可出栏200余只,收益达20余万元。一家人盖起砖瓦房,开上小汽车,日子越过越美。

在草原,一块茂盛的草场就是一家绿色的“银行”,今年65岁的达楞太家也有一片不小的“绿色银行”。

“以前生活很苦,就想多养几只羊挣钱。可是羊养得越多,越挣不到钱。”达楞太家有2400多亩草场。曾经,他们也像其他牧民一样,想靠扩大养殖数量增加收入。但是,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羊群没有了食物只能跟人一起挨饿,无一例外地陷入“越养越穷、越穷越养”的怪圈。

“这么大一片草场,竟然养活不了多少羊。我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说起以前,达楞太十分感慨。

人武部在征得达楞太的同意后,将他家的2400余亩草场纳入生态治理范围,种上了沙柳、杨柴、柠条等植物。经过几年绿化,人武部将牧场交还给达楞太,并教会他划区轮牧、定期休牧的方法。现在,达楞太把牧场分成3块,一块放牧、一块打草、一块休牧,每年轮换。牛羊养殖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这20多年里,我们在‘万亩林’周边治理了10万多亩沙化土地,治理一片交还一片,群众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25年一直扎根沙海,参与治沙绿化的杭锦旗人武部职工高立军说,“生活的改变让这里的牧民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夕阳西下,高耸齐整的林木在延绵起伏的沙丘上蜿蜒,油绿扁长的树叶迎风哗哗作响。一群蓑羽鹤突然从绿树丛中腾空而起,飞向远方。牧民手持牧鞭,驱赶着牛羊向家中走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令人陶醉。

(本报特约通讯员 杨建荣 通讯员 贾铁彬)

广西南宁市——

绿了荒山,鼓了腰包

立秋时节,一场新雨过后,广西南宁市邕宁区新江镇新乐村那贡坡漫山遍野的吴茱萸更显碧绿苍翠,一簇簇茶绿色的果实结得饱满丰盈,像极了村民们欢愉的心情。

山下扶贫车间里,村民黄玉春早早开始一天的劳作。这座建在家门口的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主打的系列有机食用菌在市场上颇为畅销。

那贡坡是典型的移民村。1996年,大化县大石山区的125户移民搬迁到这里。尽管比原来条件好了不少,但那贡坡林木覆盖率低,地表水缺乏,处处可见裸露的黄土。

2014年,邕宁区人武部帮扶那贡坡后,把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走出一条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生态扶贫路子,实现“绿色”与“富民”双赢。

2014年,在邕宁区人武部牵线协调下,中药材吴茱萸生态种植项目落户那贡坡。接着,村里成立了吴茱萸合作社。合作社挂牌那天,区人武部组织民兵帮助村民平整荒山、开挖沟渠、培种育苗,将致富的种子播撒到周边300多亩的荒地上。2015年,3万多株吴茱萸扮绿了曾经贫瘠的那贡坡,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药草香。

合作社负责人介绍,由于采用特种复合肥等减肥增效新技术发展生态种植,合作社收购的吴茱萸药用价值更高、市场前景更好。这两年,合作社每年都拿出近200万元收益给社员分红,产量最高的种植大户韦光先收入超过7万元。

尝到甜头的合作社社员带动更多贫困村民加入种植队伍。慢慢地,入社社员发展到100多户,实现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吴茱萸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举目望去,那贡坡昔日的荒山变青山,也为移民们送来“金山银山”。

随后,那贡坡还建起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利用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发展食用菌种植、深加工产业。

吴茱萸产业蓬勃发展,食用菌产业如日方升,让新乐村更加坚定绿色发展理念,走生态文明发展路子。新江镇镇长潘春兰颇为自豪:“通过充分挖掘生态资源优势,那贡坡的移民全部住进‘小洋楼’。建档立卡的27户99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高质量脱贫。”

生态扶贫,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品质的改善,更是人居理念的提升。区人武部先后投入30多万元改善村容村貌,帮助村里修订《村规民约》,构建生态美好生活。走进那贡坡,村屯整洁明亮,村舍错落有致,房前溪流环绕,屋后果树成荫,让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生态扶贫管长远。据介绍,下一步,那贡坡将重点探索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生态+旅游+扶贫”模式,让乡村的“颜值”越来越高、生态宜居的“气质”越来越美,让移民户实实在在享受到青山碧水、蓝天白云带来的生态红利。

(曹学兵 本报记者 陈典宏)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