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看过电影《金蝉脱壳》,你一定会对男主角利用自制仪器测算出监狱位置的剧情印象深刻。影片中,男主角使用的自制仪器就是一种传统光学定位仪器——六分仪的简易版。
何为六分仪?百度百科给出的答案是用来测量远方两个目标之间夹角的光学仪器。人们通常用它测量某一时刻太阳或其他天体与地(海)平线的夹角,以便迅速得知所在位置的地理纬度,其被广泛应用于航海和航空领域。
回眸人类航海史,早期航海活动主要依靠陆上参照物来判别方位和确定航线。随着航海活动不断向大洋深处延伸,在没有陆地和岛屿作为参照物的海况下,水手们只能依靠观测天体来判断自身位置。
在六分仪出现之前,人们曾设计制造出多种定位工具。宋代时期,中国航海家使用“量天尺”来测量天体高度。明代郑和下西洋时,他们使用的是一种名为“牵星板”的工具。而在欧洲,大多数航海家使用航海星盘等工具进行测量。这些工具虽能测出船舶位置,但暴露出精度低、操作难度大等问题。
于是,各国开始致力于破解远洋航海导航定位的难题。最初,担任英国皇家学会秘书的胡克和著名科学家牛顿根据光线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一原理,设计出了天文观测象限仪。在此基础上,各大天文台纷纷建造固定式大型反射象限仪,以便在陆地上观测天体。这种象限仪就是六分仪的前身。
但真正用于航海、可手持移动的定位仪器还未诞生。直到18世纪初,英国人哈德利发明了定位仪器,通过两块镜子将太阳或某颗星的投影与地平线排成一条直线,从而确定纬度。因其分度弧弧长约为圆周的1/8,故被称为八分仪。
八分仪可手持移动,且测量范围达90度,比象限仪的测量范围增加了一倍。英国海军认为,八分仪是测量纬度的“理想仪器”,并将其安装在舰船上。
在实际应用中,航海家发现了一个问题——八分仪的90度测量范围无法满足航海定位所需“月角距”的测量需求。为了破解难题,英国机械师伯德又设计制造了一款“梅耶尔反射圈”,其测量范围可达360度。但“梅耶尔反射圈”的海上应用极为不便,经过试验和改进,最终以八分仪为模板,将仪器测量范围扩大到120度。
1757年,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六分仪问世,最高精度可达10角秒,因其分度弧弧长约为圆周的1/6,故名为六分仪。
最初的六分仪采用铜材制作,比较笨重。18世纪末,在英国工匠拉姆斯顿发明了可以精确划分刻度的分位仪后,这一难题才迎刃而解。
至此,六分仪真正实现了小型化,迅速取代了操作复杂的航海星盘,成为海上定位和导航不可或缺的“利器”。
六分仪的优点是轻便,且不会因船舶晃动影响准确性。反过来,缺点也显而易见——阴雨天气因缺少必要的参照物,很难进行定位。
随着科技进步,无线电导航系统和卫星导航系统相继出现,为航海定位导航提供了“更优解”。
六分仪并没有因此退出历史舞台,凭借其简单、可靠、隐蔽性好、价格低廉、不受覆盖区域限制等优点,在航海界仍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层出不穷的信号干扰事件,让这种传统定位方式意义愈发明显。
“过分依赖单一形式的船舶定位,其本身也是一个重大的潜在危险。”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六分仪仍是被广泛认可的备用定位仪器,海军院校及地方海事学院将六分仪作为必修科目之一,熟练使用六分仪测定舰位是航海专业官兵必备技能之一。
这款使用了200多年的传统定位仪器,在今日大洋航行中,依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图:海军某勤务保障大队拖船船员使用六分仪进行定位。
岳广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