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人家庭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杏肉·家书·半瓶油


■杨治安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惜衣有衣,惜食有食”……父母的谆谆教诲、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成为一种特殊的力量,激励孩子们在人生路上,保持简朴、始终向前。这里,我们选取两篇“节俭”家风故事,与读者分享。

——编 者

我的父亲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从我记事起,无论年成丰歉,我们兄弟姐妹从未有过挨饿的经历。这并不是说我家有多么富裕,而是父亲母亲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始终保持勤俭节约习惯的结果。

每当盛夏来临,老家门前父母亲手栽种的几棵杏树枝头都会挂满杏子。这时候,二老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晒杏干。把成熟的杏子摘下或从地上捡拾起,用筐抬到门前场院,母亲捏、父亲晒。母亲的脚压麻了,就换个姿势,手抽筋了,就稍微休息一下。父亲跟着太阳的影子,将杏肉一会儿搬到东边、一会儿挪到西边,好让杏肉快点晒干。遇到迅疾的雷阵雨,父亲和母亲更是手忙脚乱,却也不亦乐乎。我们兄弟姐妹谁见了都会说一声,“算了吧,又卖不了几个钱,还把人累得够呛”。父亲听后定会用朴实的话语,重申“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母亲总会说:“添不了斤还能添两呢。”

20世纪90年代,我从家乡人武部调入宁夏军区机关后,父亲的家信随之而来。信中,父亲提醒我:“银川那里生活水平比咱老家好,但你必须保持原有的朴素节俭作风,生活中处处撙节,长远打算地过日子……”那散发着泥土馨香和旱烟味道的文字,普通又实在的口语白话,盈满了父母的爱和期望。

2012年的国庆假期,我回家探亲。那些天,是我从军以来和他们在一起最长的时光。一天饭后,我帮80岁高龄的母亲收拾厨房。闲不住的母亲在擦洗装食用油的油瓶时,因手臂无力,油瓶滑落倒地。只有半瓶油的油瓶,又倒掉了一半。步履蹒跚的母亲赶紧找来小铲,把倒在地面上的油一点一点地铲起倒回瓶中,然后又用平时滋锅用的抹布把地面上的油搌干……看到母亲笨拙的动作,加之厨房的地面既没打水泥也未铺瓷砖,我连连劝说母亲:“不就一点油嘛,倒就倒了,再说这里面还有土呢。”可母亲还是“我行我素”,直至收拾干净,“好着呢,油一澄还能吃”,并连连叹气“可惜了”,那种从心底折射到眼角眉梢的不舍之情令我至今难以忘怀。

如今,父亲母亲都已离开。岁月在无言中流逝,往事在回望中放大。那几筐杏肉,那仅存的家书,那半瓶油,也许,在父亲母亲看似平淡的生命历程里,还隐藏着许多我不曾看到或不甚了解的方面。

如今,我仿佛又听见了父亲炕头上语重心长的殷切教诲、看到了母亲灶膛前抱柴添火的忙碌身影。这份关爱和牵挂,裹着温情、浸着幸福,别有一种熨帖氤氲在心中、荡涤于肺腑,让我觉得因心有所系而感动不已,更让我感到好像有一股特殊的力量在感召着我,催我向前,策我奋进,使我不敢有半点懈怠。

“算细人”

■王煊堘

伙食费刚涨,我就给母亲打电话“报喜”。母亲既欣慰于食堂“升级”的饭菜,又有感于疫情期间生活不便,遂从微信发来“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卮”,叮嘱我量力而行、注意把战友们的伙食保障盘算好。

“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卮。”出自东汉王符的《潜夫论·浮侈》,意思是“山林虽大经不起野火的燃烧,江海之水也灌不满一只有漏洞的酒杯”,讲的是财富的积累如山林的长成、江海的汇聚,漫长而艰难,无度的挥霍却会让它顷刻间化为乌有。这句话既是母亲要我节俭惜物的谆谆教诲,也是她一直坚守的艰苦朴素精神。

生活的不易,母亲是早早感受过的。母亲幼年家贫、兄弟姊妹又多,她只好通过劳动换些工分贴补家用,或去山野寻些野菜果腹充饥,记忆里的饱腹感便是幸福感。成年后,母亲在煤矿上过工、在餐馆洗过碗、又在百货大楼当过售货员,直到成为了一名教师才安稳下来。

大抵是年少读书艰难,母亲格外珍惜在校时光。她孜孜不倦地在书海里徜徉,初邂逅“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卮”便一见倾心,抄在笔记本扉页上以自勉。在母亲的教导下,少不更事的我,启蒙内容多为勤俭节物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任指导员后,我也成了“家长”,如何当好“家”,成了我经常思考的问题。食堂浪费太多、工具随手乱扔、水流哗哗不止……看着每个月报表上的数字,我和连长眉毛打了结。于是,我们给全连官兵做了勤俭节约的教育,熄灯时把过道灯间隔着开,又在仓库里“淘”出各种旧物件,号召大家把用剩的边角料变废为宝……一段时间过去,我和连长被吐槽“太抠门”。

我不愿辩解,只是分享了“半截粉笔”的故事:徐特立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当校长时,从不用新粉笔,用的是巡视校园捡来的粉笔头。学生不解,觉得他太小气。徐特立便说,积少成多、积小成大,也可以节俭一点办公费用。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教育大家:“半截粉笔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这个故事听母亲讲得多了,我便也张口就来,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做“算细人”有多必要,疫情防控期间我感受很深:营区封闭管理,垃圾分类不便、物资补充麻烦……连队同炊事班一起精细化管理食堂,下起了“绣花”功夫,专人统计用餐人数,区分男女进行食材采购配备,最大限度减少了食物的浪费,更保障了大家的伙食质量。那时,大家又对勤俭节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不再有人吐槽我“抠门”了。

后来,当我把“算细”的成果告诉母亲时,母亲格外欣慰,仿佛当年她教导的学生成才时那般志得意满。因为她知道,她坚信半生的道理,成了儿子宝贵的财富。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