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生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油画里的长征


■李庆文

《遵义会议》(油画) 彭 彬作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藏

长征,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那条地球上的“红飘带”,不仅改变了中国命运,保存了革命火种,还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多年来,众多艺术家用生动细腻的笔触,记录长征故事,深情描绘了一幅幅壮美画卷,艺术再现这段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在审美创造中传承着长征精神。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红色记忆——馆藏革命军事艺术作品”陈列区,你会看到许多关于长征的难忘“瞬间”。把这些历史瞬间连缀起来,就是一道色彩斑斓、恢弘磅礴的万里长征画卷。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尹戎生的油画《告别》,描绘的正是父老乡亲送别红军的场景。作品画面上,天空阴云密布,崇山峻岭间风雨欲来,冷色调渲染的画面映衬出人物情绪,反映了离别时刻的依依不舍。老乡们为红军战士送来布鞋等物品。一位红军将领紧紧握住老大娘的手,面色凝重而坚毅。远处,一支红军队伍已经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出发,一面红旗高高飘扬在队伍前面。作品用绘画语言生动细致地表达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1935年1月,长征中的中央红军改变行动计划,转向敌人兵力相对薄弱的贵州前进,并决心强渡乌江,向遵义地区前进。魏传义的油画《强渡乌江》,再现了红军指战员不畏牺牲,冒着枪林弹雨强渡乌江的战斗场面。作品画面上,汹涌冰冷的江水呈现冰蓝色,江对岸苍茫一片,此岸悬崖峭壁。江中的红军战士扎筏而行,竹筏横竖错落。战士们身负着红缨大刀和步枪,或撑篙划桨,或涉石攀岩,或射击投弹。画作虽是静态,但观者的耳畔仿佛已闻枪声大作,江水滔滔。画面中,山势突兀,向江面呈倾轧之势,象征着红军战士面临的处境之难,突出了“强渡”的艰险。奋力登岸的4位战士是画作描绘的重点,他们的形象机警顽强。作品在构图上呼应有致、节奏明快,生动刻画出红军战士英勇善战的神采。悬岩、江水、远岸,层次分明的构图处理,将战斗的过程交代得清晰又有戏剧性。

到达遵义后,红军得到暂时休整。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彭彬的同名油画《遵义会议》,正是描绘了这一重要事件。画面选取了会议召开后,毛主席和参会领导步出会场,与等候在门外的红军战士、群众相见的场景。作品用色明亮大胆,毛主席等领导同志迎着朝阳,眼神坚毅,阔步走来。红军战士与群众簇拥在领袖身边,流露出信赖与期待的目光。这是一幅希望之作、光明之作。欣赏这幅作品,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画家用笔触、色彩等绘画元素在表现,仿佛也听到了画家用心地诉说。遵义会议的光芒照耀了红军前进的道路。

长征中留下了无数经典战例,“飞夺泸定桥”便是其中之一。泸定桥是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也是中央红军北上的必经之路。刘国枢的油画《飞夺泸定桥》描绘了连长廖大珠带领21名勇士夺取泸定桥的英雄壮举。作品主色调采用了苍黄和黑褐。河水湍急,群山陡峭,天空昏沉,画面苍茫大气、庄严肃穆。画家用笔用色奔放,河面、桥梁、两岸构成一个具有高度审美的几何图形,传递出一种稳固的力量。桥上,勇士们或匍匐射击、或扬手掷弹,岸边硝烟弥漫,足见火力凶猛、战斗激烈,作品展现出一种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

1935年8月,红军在四川毛儿盖召开会议,决议分两路北上抗日,为躲避包围圈和节省路程,红军毅然进入了危险重重、被当地人称作“死亡之海”的草地。文学作品中,陆定一的《金色的鱼钩》和王愿坚的《七根火柴》,就是以此为背景创作的经典作品。不同于作家的表现方式,张文源的油画《红军过草地》并没有着力表现艰辛,而是塑造了一群即将走出草地,脸上透露着希冀之光、胜利之光的红军形象。画面近景中,一群红军将士手持竹杖,身披斗笠,头戴草帽,肩扛机枪,高高擎起红军军旗;远景处,一群战士正合力拉出陷入泥潭的军马。画作恢弘壮观,红军将士英气勃发。观赏这幅作品,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被红军将士们寓动于静的姿态所吸引,于静态油画中体味到动态之美。

红军在长征途中曾翻越夹金山、梦笔山等多座雪山,有许多作品是描绘这一壮举的,艾中信的油画《红军过雪山》便是其中的佳作。《红军过雪山》借鉴了国画大写意的造境方式,云如伞盖,山如刀削,一队红军将士顶风冒雪前行,在雪山上刻出一条大道。画面中尽管看不清每一名战士的面貌,但观者却从他们的背影中读出了如雪山般坚定的意志。在造型上,画作将人物与景色处理得简洁洗练。雪山苍凉、陡峭,极端恶劣的环境更加衬托出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历经两年的长途跋涉和千难万险,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分别于甘肃会宁、将台堡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蔡亮、张自嶷的油画《三大主力会师》,用壮阔的画面展现了这一令人激动的历史场面。旌旗摇曳,众人欢欣鼓舞,老战友相拥而泣,老乡更是情不自禁地高高举起了司号员……相聚时刻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画家扎实的造型功力和精湛的油画技法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人物组织节奏分明,形态准确生动,表情丰富传神。品读这幅作品,既有“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昂扬和豪迈,又有“三军过后尽开颜”的鼓舞与欢欣。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多少珍贵的记忆值得我们永久的凝视、深思和珍藏。今天,重温这些油画作品,透过艺术家们用深情笔触为长征谱写的视觉诗篇,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红军将士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这些作品既是诗意的传递,精神的传承,更是一种震撼心灵的鼓舞与鞭策。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