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意外频生,中东和平之路荆棘载途


■本报记者 程安琪

马晓霖
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
唐志超
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

2020年,作为“世界地理十字路口”,中东依旧热点事件频发,备受全球关注。

苏莱曼尼之死一度使美伊濒临战争边缘,土耳其出兵利比亚挑动地区敏感神经,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建交折射中东内部矛盾变化……作为大国博弈中心舞台的中东,“意外频生”仿佛成为其全年形势变化的“伴随状语”,也为全球安全局势增添新的注脚。

事态发展戏剧化

美伊关系期待新转机

2020年伊始,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被美方“定点清除”,引发伊朗对美驻伊拉克基地的导弹报复。在中东问题专家、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看来,这是近些年来,美伊之间在海湾地区最严重的实际冲突。当时,两国大有战争一触即发的态势。

气氛虽然紧张,但伊朗比较理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唐志超表示,秉持“美国优先”理念的特朗普政府,声称在进行全球收缩战略,避免陷入新的战争。但炸死苏莱曼尼之举,是典型的军事冒险行为,违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加剧地区的紧张动荡。

纵观全年,美国对于伊朗的施压效果并不如期许的那般有效,加之伊朗受超低油价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也有意“低调”,控制反应的烈度,但美伊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孰料,就在2020年接近尾声时,伊朗顶尖核物理学家法赫里扎德被暗杀,令世人震惊。

“伊核问题贯穿于美伊博弈的始终,暗杀法赫里扎德,更主要的目标是要激化美伊矛盾,在拜登政府上台前‘暗杀’伊核协议。”唐志超认为,从相关人员经历和表态来看,即将组建的拜登政府重返伊核协议的可能性很大,未来美国与伊朗关系可能有所缓和。但问题在于,特朗普政府对伊朗施加的很多制裁,大都是打着“打击恐怖主义”的幌子,新政府很难全盘取消。而沙特、以色列等地区盟友也极力反对美国重返伊核协议,更希望美伊重新谈判,签署一份可以禁止伊朗研发弹道导弹以及监督其核武器研制的新协议。

马晓霖也认为,该事件最大的获益方无疑是美以两国。但目前并无权威消息证实是何方所为,伊朗如果找不到幕后的责任者,又不想陷入战争的话,只能暂时咽下这口气。

他分析说,作为奥巴马政府的重要政治遗产,伊核协议总体上依旧符合民主党的外交理念。而特朗普政府临下台前出台的新一轮对伊制裁措施,是美国两党矛盾“外溢”到外交领域的表现,目的就是挑动美伊冲突,为民主党重返伊核协议之路设置障碍。“但就目前看来,伊朗还是会坚持战略隐忍,以拖待变,等待与美民主党政府谈判。”马晓霖说。

核心问题边缘化

阿以建交折射新变局

美伊两国剑拔弩张的同时,传统的阿以矛盾却峰回路转,数个阿拉伯国家相继与以色列建交,成为今年中东局势“最具历史性的突破”。这种让局外人颇感意外的走向,也展现出了中东局势不同的演化路径和可能性。

自8月以来,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实现了巨大突破。不到4个月的时间,阿联酋、巴林、苏丹、摩洛哥相继宣布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这无疑打破了阿拉伯国家一以贯之的“先巴以和平后阿以和平”的基本共识和“以土地换和平”原则。

作为中东问题的核心,巴勒斯坦问题似乎越发边缘化,其未来走向又将如何?

“这对于巴勒斯坦是典型的‘越顶外交’,也表明了部分阿拉伯国家接受了美国所谓的世纪协议。”马晓霖认为,阿拉伯国家跟以色列关系局部的历史性改善,打破了巴以和谈裹足不前的境况。

一直以来,以色列在中东地区长期备受孤立与敌视,维护国家生存是其头等大事,以色列也因此具有高度的忧患意识。马晓霖表示,如果更多国家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以色列战略环境得以改善,可能减少以色列的战略焦虑,使其在巴勒斯坦问题上作出让步。

促成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关系回暖,除了特朗普政府的军备利诱外,对抗伊朗这个强大的共同对手也是重大因素。唐志超表示,这一轮回暖会进一步促进以色列和部分阿拉伯国家更深程度“抱团”。同时这也折射出原本作为一个民族整体的阿拉伯国家愈发向国家主义转变,民族利益让位于国家利益趋势愈发明显。

但是对于阿拉伯国家来说,回暖并非仅仅带来利益。唐志超认为,巴勒斯坦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阿以关系的核心问题,于整个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而言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存在,而当下巴勒斯坦问题边缘化,不仅给该地区造成更大争议,还导致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分裂,目前尚无一个国家可以号召其他国家一起解决当前该地区的热点问题。长远看来,这对于中东的和平进程是不利的。

马晓霖认为,阿联酋、巴林等国在特定情况下迈出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这一步,并不代表所有的阿拉伯国家政府都有强烈而迫切的意愿。阿拉伯国家普遍面临民族主义压力,在对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的问题上总体比较慎重。前不久,关于沙特与以色列高层密切接触的传闻,沙特方面矢口否认就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内部问题外部化

地中海局势成为新焦点

近年来,随着美国在中东推行战略收缩,其对中东地区的控制能力日趋弱化。在此背景下,各国竞相填补美国抽离后的“权力真空”。尤其是土耳其,更是利用“欧亚桥梁”“能源枢纽”等地缘优势,实施扩张战略,引起地缘形势剧烈变化。

土耳其与塞浦路斯、希腊等国之间本就存在海上划界争端。随着东地中海地区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希腊、以色列和埃及等国通过“东地中海天然气论坛”加强合作,更引起土耳其不满。“这些矛盾争端,叠加本就复杂的利比亚局势,使东地中海地区能源地缘政治博弈空前复杂,成为今年度中东热点问题新焦点。”马晓霖说。

去年11月27日,在内战中处于劣势的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为争取土耳其的支持,同其签署了地中海“海事管辖权”谅解备忘录,引发地中海其他国家的不满。今年初,土耳其出兵利比亚,帮助民族团结政府抵挡住了“国民军”的围攻,使利比亚战场形成均势,双方签订停火协议。“利比亚冲突明年的大趋势是朝政治解决方向发展。”唐志超说,目前国际社会斡旋调解主要聚焦停火,而非建立利比亚被打破的国家权力分配体系,因此,利比亚问题被“叙利亚化”的趋势很难改变。同时,由于境外势力的介入,利比亚冲突正在向代理人战争方向发展。

在受访专家看来,伊核问题等待新转机、利比亚局势趋稳和阿以关系改善,使得中东局势进入相对缓和的阶段,但中东依然是各方势力较量的舞台。美国的抽离只是为了降低成本,并不会真正放弃对中东的控制;俄罗斯将在苏丹建立军事基地也大大增强了其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土耳其重振奥斯曼帝国雄风的心愿强烈;其他域内大国也在地区政治安全转换的历史节点,更加自主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此外,该地区内外力量互动叠加,以及敌友关系快速转换又给恐怖主义死灰复燃留下了空间。

在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双重影响之下,中东问题出现新的变化,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东要真正实现和平依然任重道远。

人物肖像绘制:杨 欣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