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组训新规“打”出来


■范海南 本报记者 段江山 特约记者 周俊谊

未能击中靶心——这是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飞行员王俊荣的海上实弹射击结果。出人意料的是,无人机侦察数据传回,王俊荣的射击成绩被评定为优秀。

“虽然没有命中靶心,但击中了目标物的关键部位,实现了最大程度毁伤。”该旅领导介绍,以往组织实弹射击训练,他们都要求飞行员瞄准靶心射击,并以是否命中靶心作为重要训练考评依据。去年的一场实战化演训,颠覆了这项组训和考评标准。

当时,该旅为了对标实战要求,将实体船和车辆作为靶标。经过多轮实弹射击,官兵们发现,不同实体靶标的“致命部位”并不相同:有的实体靶标被击中中心位置,却只是轻伤;有的实体靶标虽未被击中中心位置,但发动机等关键部位被摧毁,实现最佳打击效果。

“由于任务和目标性质不同,命中靶心并不一定能瘫痪敌人。”深度分析一场场实战化演训数据,该旅摸清了不同种类靶标的“致命部位”,改进了实弹射击组训流程和评判标准。他们将实弹射击毁伤程度细分为“击中、击伤、击毁”三个等级,并要求飞行员每次实弹射击都力争“击毁”。

命中靶心不再是实弹射击场上唯一的“正确答案”。对标实战、追求最大毁伤效果成为该旅实弹射击课目新的组训规范。

“组训规范‘打’出来。”第74集团军领导告诉记者,近年来,各作战单位对标实战,通过一次次实战化演训,检验训练方式方法科学性。针对发现的问题,他们不断优化组训模式,将科学组训要求落在实处、推向深入。

新一轮海上实弹射击训练打响,飞行员王俊荣和战友们再次驾机起飞。一架架战鹰挂载实弹腾空而起,直奔目标空域。

在高速运动的状态下,王俊荣迅速发现、捕捉、瞄准“敌舰”的“致命部位”。根据风速、云层和“敌情”等条件,他不断调整攻击航线,确定发射角度,一举击毁目标。

从瞄准几何靶心到瞄准“致命部位”,从追求击中到力求击毁,更为科学的组训新规经受住了实战考验。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