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历史的天空 英雄的梦想


■本报记者 卫雨檬

铺开空域图那一刻,坐标和数字在袁正的脑海里,勾勒出空天战场的轮廓。

2020年初,袁正随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来到某机场驻训。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认真研究训练空域。在这位年轻飞行员眼里,这片承载英雄梦想的天空,是他和战友青春奋斗的舞台。

北京北郊,中国航空博物馆的空军英雄纪念墙上,镌刻着一个令袁正敬仰的名字——赵宝桐。他曾是袁正所在部队前身“英雄中队”的原中队长,抗美援朝战争中赫赫有名的空战英雄。

馆内,赵宝桐编号25的米格-15战机静静陈列。时光褪去了战机蒙皮的金属光泽,却丝毫未能消减机身上9颗红星闪耀的光辉。

71年前,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年轻的中国空军登上空战历史舞台。1951年,赵宝桐率6架战机与24架敌机鏖战。

这些飞行时间只有几十小时的志愿军飞行员,在与有着上千小时飞行经验的强大对手较量时毫不畏惧。面对装备性能和数量都远高于自己的美军飞行员,赵宝桐和战友以有我无敌的气势,驾机冲进对方机群,展开“空中拼刺刀”。因战场上的卓越表现,“赵宝桐”们所在的中队,被授予“英雄中队”荣誉称号。

赵宝桐多次击落美军战斗机,先后荣立特等功2次,创造了志愿军飞行员多项纪录。初次击落敌机时,赵宝桐只有23岁,比现今“英雄中队”的所有飞行员都要年轻。

每一次追忆这段历史,袁正都心潮澎湃。和平岁月,中国空军飞行员荣誉的象征,由“红五星”变成了“金头盔”。获得“金头盔”,是像袁正这样年轻战斗机飞行员的梦想。

该旅副参谋长陈鸿程,曾给年轻飞行员们讲述过自己获得“金头盔”的秘诀——画画。

那年夏天,空军对抗空战竞赛考核在即。为了提高自己的技术,陈鸿程用了一个看似笨拙的方法。他伏在桌前,认真回想空中对抗时的一个个瞬间:什么态势、什么角度、飞机在座舱风挡上有什么样的投影……他将脑海中的画面,一笔笔描绘在纸面上,然后飞行训练时再拿到空中验证。

就是靠这样的方式,当时28岁的陈鸿程以8∶0的比分完胜对手,勇夺“金头盔”。陈鸿程说:“我在画画的时候,就想到咱们部队史馆里放着的那盏煤油灯。老一辈飞行员们,当年都是在煤油灯下刻苦钻研,一点点学习飞行技术的。”

胜利背后,是一代代“英雄中队”飞行员拼搏精神的传承。翻开“英雄中队”史册,被铭记的还有那一个个永远年轻的名字——范万章、郭玉琪、刘振兴、高发南、王松林……英雄飞行员们将生命定格在战斗的瞬间,也把永恒的青春留在了蓝天之上。

“飞行本身就是一项光荣的英雄事业,作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飞行员,保卫祖国神圣领空就更加光荣。”赵宝桐写下的这句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奋飞者。70年过去,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传承“英雄中队”胜战基因,护卫着祖国天空。

“英雄的团队,不管走到哪里,不管什么时刻,整支队伍都保持着一股拼劲。”该旅政委冯培洪说。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