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基层传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他一出手就“OK”


■廖国全 潘朝伟

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飞行——

不久前的一个黄昏,天山北麓某空旷地域,万籁俱寂。正在这里准备执行首次跨昼夜实飞任务的某无人机侦察连官兵个个竖起了耳朵,等待指挥员下达指令。

稍微懂行的人都清楚,跨昼夜飞行是无人机最难操作的课目,就连厂家也不建议这个时段飞行。由于环境快速变化带来的光线差异,地面控制员根本无法直接观察到飞行器姿态,只能通过丰富的经验和仪表参数进行控制,稍有闪失,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时机稍纵即逝,关键时刻,连长的目光落在了一名上士身上,只见这名上士坚定地点了点头,做出“OK”的手势。

“起飞!”随着连长一声令下,无人机呼啸而出,很快消失在昏暗的夜空。突然,控制站仪表数据显示,无人机空速出现异常,飞行姿态正发生急速变化,各席位操作员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儿。

此时,如果不及时找准原因进行调整,无人机随时都有坠毁的危险。还是这名上士,在迅速比对各仪表参数后,他果断应对,沉着冷静地输入代码、按下按钮。很快,各席位传来的最新情况显示,无人机状态恢复正常。

这名上士,就是新疆军区某合成师无人机侦察连一班班长杨雷,他所从事的飞行控制,犹如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

谈及那次飞行任务,连长至今记忆犹新。然而让他感慨最深的,不是那次险情,而是不管什么样的飞行任务,只要杨雷在,就像一颗定心丸,让人格外放心。

这种放心,源于杨雷过硬的技术和钻研的劲头。去年7月,军区组织无人机操作骨干集训,短短数日,杨雷凭借高人一筹的专业素养从百余名学员中脱颖而出,被集训队破格指定为教练员,协助日常专业教学和结业考核评定,队员们亲切地称他“杨技师”。

尽管如此,杨雷并没有被这个称号冲昏头脑。长时间的学习让他感到,钻得越深,需要解决的问题越多。某型无人机的发射方式属于火箭助推发射,他在多次操作后发现,由于火箭固定方式不合理,很不利于实战。

为解决这个问题,他历经半年时间,3次对固定方式提出改进建议,并多次进行试验优化,最终在大幅提高其可靠性的基础上,火箭固定时间不仅缩短了近一半,而且一人就能独立操作完成。

一句话颁奖辞:过河卒子能顶车。你每在关键时刻做出的“OK”手势,是战友们眼里最帅的姿势!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