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守护祖国平安 守望万家团圆


■本报记者 杨 悦

34号军事室
第一视角 独家原创

夜已深,在距离中国大陆几千公里的海面,海军衡阳舰正高速行进。海平面上,明月悬于空中,映亮银灰的舰身。

离家越来越远了。

舱室中,三级军士长孟凡化望着天花板,在脑海中勾勒妻儿的面容。此刻,舰上的灯光与家中的灯火重叠起来。有那么一瞬间,他觉得自己和家人在一起。

时值新春,孩子们又长了一岁。在孟凡化无法陪伴的岁月里,他们正悄然长大。

过年回家,与家人团圆。古老民族的传统文化早已融进中国人的血脉。可军人的使命,让他们过年回不了家。

除夕、端午、中秋、重阳……一年年时光飞逝,孟凡化在海上飘摇过许多岁月。节庆与家人团聚,对军人来说,是奢侈的愿望。

陆地上,烟花绽放,灯市如昼。夜色里,一艘艘舰艇在海面穿行,为祖国保驾护航。

此时此刻,除了衡阳舰,万里山河间,许多军人身处不同战位,披着同样的月光遥望故乡。

祖国东部某军用机场,一架架战机刚刚归航。空军上尉沈一跳下战机,重新踏上陆地。

这是一次“一切正常”的飞行。回到营区,他像往常一般,给家人报平安。

神州大地的无数城镇村落,人们正沉浸在新春的喜庆热闹中。他们不知道,头顶有多少像沈一一样的空军飞行员,在常人看不到的高空划下守望的航迹。

大山深处,联勤保障部队某基地仓库,油料整齐摆放。上士刘猛仔细检视仓库内外,一切正常。巡逻完毕,他顺着手电的光束,披着夜色返回哨所。

此刻哨所里欢庆新春的喜悦,应该跟家中一样。千里之外,草原上的家乡和静立于山林的哨所,在同一轮明月下遥遥相连。

西子湖畔,万家灯火如璀璨帷幕,披在城市上方。武警上士段立强站在断桥前的岗哨上。

夜晚的西湖别样沉静,岸上则是另一番繁华。灯影恍惚中,段立强的思绪飘回远方的家乡——弟弟的伤病有没有好转,父母的身体怎么样……

一家不圆,万家团圆。风光如画的西湖边,武警某中队官兵又见证了一年晴雨,守护了一岁新春。“在我执勤期间,情况一切正常,请接哨!”执勤完毕,段立强将哨位郑重交付给战友。

西部高原某导弹洞库,火箭军某旅发射营官兵默默陪伴着“大国长剑”。上士胡军亮全神贯注守在战位,随时准备接收通信指令,只为交班时说一句:一切正常。

洞库另一角,官兵们排在外线电话前,等待与家人通话。虽然看不见外面的月亮,但电波会穿过夜空,将思念传递到每个不能团圆的小家。

冰雪封冻的高原之巅,5592观察哨上,班长彭绍伟活动了一下冻僵的身体。他在雪窝里趴了将近一天。哨位一切正常。此时夜幕已深,他终于可以和战友下山休息。

月光洒向茫茫雪原,悄悄拨开新年的序幕。寒冷与疲惫中,窝在车座里的彭绍伟想象着家人怎样过节。守在这座雪山上,他许久都不能给家里打一通电话,今天也一样。

这个夜晚,明月所照之处,无论远海高空,还是都市深山,中国军人始终坚守在空中、地面、水面等各个战位上。无数点位连缀成线,编织成严密的防护网,守护着祖国和人民。

这个夜晚,天南海北的点位,一声声战位交班时的“一切正常”飘向夜空,一句句报给家人的平安沿电波流动。每一声正常、每一句平安,都汇成温暖的浪涌,流淌过千家万户,为人们带去新岁平安祥和的祝福。

此时此刻,许许多多无人注意的角落里,中国军人一如既往守候着新岁的万家灯火。这个新春如此,未来一年与今后的每一年,都会如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国军人向祖国报告:一切正常,一切平安!

连线战位 南部战区海军衡阳舰

海上生明月 他乡似故乡

■本报特约记者 李 维

清晨,阳光刺破海天线,几束光勾勒出战舰的轮廓。

正月初二,神州大地沉浸在热闹祥和中。数千公里外,衡阳舰正全速行驶在海面上。

驾驶室里,副航海长原伟举起望远镜。极目远眺,太阳终于跃出水面。舰艏处的浪花镶上金边,驾驶室里每个人的脸上也映得金黄。

低下头,原伟凝视着眼前的祖国版图,伟岸的疆界线连起来像是一把火炬。新年拂晓,衡阳舰穿过新春的帷幕。远航路上,他们“就像火炬的底座,撑起了那片繁盛的热土”。

距 离

战舰犁波耕浪,延伸着深蓝的航迹。

海图桌上,铅笔沙沙作响。原伟不经意间发现,在这张小比例尺海图上,自己和妻子黎颖茵的距离,恰好是一掌。

这一掌代表着几千公里。这段距离,让原伟仿佛渐渐淡忘了妻子手掌的温度,“同样过年,她在冬季,我像是在夏天”。

凝视着桌上的海图,图纸上那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的一点,是原伟的牵挂所在。

2017年,也是这样一个海上漂泊的新年,他随舰奔赴亚丁湾护航。

那年除夕,黎颖茵的窗外皓月当空,烟花绽放;原伟的世界晚霞千里,海风似火。上万公里的距离,5小时的时差,阻挡不了两颗心的靠近。270多次日升月落里,他们带对方领略着彼此眼中的风景。

“我喜欢你,像风走过八千海里,不问东西……”靠港没多久,原伟就在微信朋友圈“官宣”了:鲜红的结婚照片上,两人穿着洁白的衬衫,一同扬起嘴角。

原伟看了眼海图上代表着家的一点,收回思绪,重新投入到航程的计算中。此刻,衡阳舰正高速在海上航行,原伟和黎颖茵的距离在不断拉长。但相互牵挂的心,永远不会走远。

味 道

警铃突响,衡阳舰本就稀薄的年味,被硝烟吹得更淡。

防化班班长孟凡化冲向战位,以最快速度穿上防毒衣。当空气穿过滤毒器充盈鼻腔时,孟凡化突然想起,家里饺子出锅时扑鼻的面香。

此刻,远方的妻子或许正带着两个孩子吃饺子。上次回家,3岁的小儿子都能吃一碗了。每次孟凡化休假,妻子都会提前一晚包好饺子等他。“就着腊八蒜,吃过饺子,就算回了家。不是年,也成了年。”孟凡化说。

每次孟凡化休假,女儿都会在小区门口等他。伴着那声稚嫩却又响亮的“爸爸”,女儿伸开双手小鹿般跑跳着冲来。孟凡化扔下手中的行李,抱着女儿在空中飞了好几圈,直到她铃铛般的笑声停下来。

骑在孟凡化肩头,女儿的头扬得高高的,逢人就说:“这是我的海军爸爸,我爸爸回来了!”她手里的棒棒糖慢慢融化,滴到了孟凡化的脸上。他揩到手上舔了舔,味道特别甜。

入伍20年,孟凡化记不清在海上过了多少个年。

去年休假,女儿又站在小区门口等他。望着已经要上初中的女儿,孟凡化愣了半天:女儿长大了,从小女孩变成大姑娘了。

狭窄战位上,孟凡化被不透气的防毒衣紧紧包裹,胶质面罩的生涩气味钻入鼻端。呼吸间,水汽在防护镜上凝结。他想起女儿曾经问他:“爸爸,你们去那么远干什么?”

透过模糊的镜片,看着眼前的设备,孟凡化再次在心中重复自己的回答:“海上立不了界碑,爸爸和叔叔要用航迹,来画祖国的边界。”

声 音

“砰!砰!砰!”炮弹高速旋转着冲出炮口,战舰也随之一震。

主甲板上,离“震源”最近的三防部位室,新兵田泰华随着炮弹的巨响,深深吐出一口气。

“这难道就是在海上过年的声音吗?”相似的声响,曾是这个来自深山的土家少年儿时最期盼的声音。

小时候过年,同族的叔伯姑婶会在大院中的果木堆上点起火焰。火堆不时炸起噼里啪啦的响声,把田泰华跟小伙伴们吓一跳。大人们跳着摆手舞,唱起祭山歌。火焰燃烧,映亮了每个人脸上的笑容。

随着炮弹射向目标,海面的平静被轰然巨响打破。此刻,田泰华提起十二分精神。“真有情况,我相信我会第一个站出来!”厚厚的面罩下,这位防化兵的声音青涩而坚定。

“砰!”又一声炮响。一团浓烟瞬间在炮口凝聚,随即被海风吹散,顺着通风管路,扑上副对海长杨萌杰的面庞。浓烈的硝烟让人喉头发痒,杨萌杰却变得兴奋,下一个发射口令的分贝升得更高。

对一个指挥过30多次实弹射击、发射出数百枚炮弹的“老炮儿”而言,这次发射似乎没什么不同。但那天早餐,杨萌杰下意识地选择不吃鸡蛋。“新春第一炮,必须打得漂亮。”

轰隆的炮声之下,海水被螺旋桨搅得哗哗作响,海风把云彩撕成各种形状。对衡阳舰的官兵来说,这就是海上新年的声音。

岁 月

战舰的铁甲之外,是无垠的海天。铁甲之内,逼仄的机舱里,机器高速转动的噪音冲击着耳膜。

主机技师姚秀峰踮起脚,把耳朵贴近设备,闭眼聆听。这位入伍28年的老兵,还有3年就要退休了。

“老姚,这趟海你真没必要出!”主机班长冯啟祥忍不住说道。

虽然姚秀峰不愿说起家里的难处,冯啟祥还是在他每次通话的表情中读了出来——那是主机故障时老姚脸上特有的表情。

冯啟祥没猜错,姚秀峰家里也出了“故障”。

年前,姚秀峰的弟弟因病去世。母亲悲急交加,卧病在床,本就羸弱的身子又瘦了许多。父亲的老毛病也犯了。妻子本想回去照顾老人,动身前,却把小腿摔骨折了……

这次出航前,姚秀峰思前想后,把儿子从高考的备战中拎了出来。“你回老家,去陪爷爷奶奶过个年,宽宽他们的心。”他在电话中叮嘱。

战舰提速,衡阳舰伴着新年的指针转动,一往无前地奔向远方。听到主机欢快的震动,姚秀峰感到一种安定:“听了28年,还是这个声音听着最舒坦。”

几天前,副对海长杨萌杰在舰上度过了自己的30岁生日。上舰7年,他从一个指挥怯场的学员干部,成长为全舰公认指挥老练、经验老到的部门长。

28年军旅,30岁生日……不同年纪的官兵,在衡阳舰上留下不同数字的记号,经历滋味各异的年华。伴随新一年的脚步,这段旅程又划下了新的刻度。

今年春节,杨萌杰远航,哥哥因为疫情回不了家,家中只有年迈的父母,“两双筷子的年夜饭,摆不了几道菜”。走进作战室时,杨萌杰的脑中突然浮现出两句诗: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

“踏上远航之路,就不能只‘说故乡’了,要‘守故乡’。”杨萌杰说。

连线战位 陆军军事交通学院镇江校区某型登陆艇

两岸灯火  一江牵挂

■本报记者 杨 悦 特约记者 于正兴

清晨,起床号鸣响,惊起枝头的雀鸟。上士王衡翻身起床,如往常般利索地穿好迷彩服,准备出早操。

大年初四,新年的氛围悄然淡去,这座属于陆军军事交通学院镇江校区的军港恢复了平静。身为船艇教练大队机电班班长,王衡登上停泊在码头的某型登陆艇,进入底层机电舱。

冬天的机电舱比夏日舒适许多。虽然还有轰鸣的噪音和刺鼻的机油味,但此刻封闭舱室里的温度,不会让汗水把身上的迷彩服湿透。

从军港往北300多公里,连云港罗阳镇的一座村庄中,冬日阳光沿屋墙,洒满一户农家小院。

给3岁的儿子穿戴好,王衡的妻子董文平来到楼下,跟公婆一起忙活着。王衡的妹妹春节后就要出嫁,他们一家要准备好陪嫁的各色用品,给新娘布置房间。

今年是王衡入伍的第11年,也是他第10次不在家过春节。

入伍前的这个时候,王衡通常正在亲戚家聚餐。家家户户的客厅摆着甜蜜的米糕,饭桌上不会少了鱼和红烧狮子头,它们寓意着新一年的红火团圆。

王衡挺惦记那滋味。小时候,母亲炸狮子头时,他和妹妹会守在厨房,看着肉丸在油花中翻滚,表面泛起香酥的金黄。母亲深谙两只“馋猫”的习性,一定会先炸几个火头足的让他们分尝,剩下的再放进蒸笼慢慢烹调……

休假回家时,王衡习惯自己下厨。傍晚夕阳西坠,妻子董文平在一旁切菜,母亲坐在厨房门口择菜,父亲关上院门,以防疯跑的孙儿窜出院子。温暖的气息顺着厨房的烟火气汩汩流淌,包裹住久未团圆的小家。

父母一年年地变老。白发多了起来,腰也变得佝偻。父亲的脑血栓更加严重,右手颤巍巍的,抬不得重物。以前吃饭时他总管不住酒瘾,被王衡说过几次,才会不情愿地放下酒杯。现在父亲却“学乖”了,知道除了儿子,儿媳和孙子也盯着他,喝完两杯就会老实停下来。

家里有许多牵挂。可另一头的设备,王衡同样放心不下。王衡始终记得班长丁宜的话:机电设备要么不出问题,一旦发生就是大问题。

2012年,王衡在专业比武中考了98分,却迎来丁宜暴风骤雨般的批评:“这两分为什么被扣掉?扣掉的两分,可能只是工作中忽略的两个细节,却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从此,王衡开始理解对机电设备的敬畏。他不记得自己排除过多少故障、多少次赤手触碰滚烫的油管,却熟悉设备里每个零件,牢记着表盘上每个指数的正常范围。

“治愈”,成了王衡的习惯。休假时听到设备出了什么问题,他的第一反应是赶紧回去把它修好。

初四上午,阳光泼洒在静静涌流的水面。不见天日的机电舱里进行着一场教学,王衡如往常般给学员们讲述设备的运转维修。“一定要注意细节!一个小问题,就可能造成大事故。”他不厌其烦地强调,就像当年班长教导他时一样。

机电兵的日常生活枯燥乏味。他们看不见船艇劈波斩浪,也看不见舷窗外的江海流淌。他们就像一颗颗螺丝钉,用沉默的守候,保障着陆军船艇部队每次航行的平安。

王衡守候着他的战位,妻子董文平也习惯了守候他。

新婚那年,王衡归队,董文平送他上车。分别前,妻子终于忍不住流泪:“别人结婚都是有人陪了,为什么我结婚,觉得自己好像还是一个人?”王衡没法回答。因为那个艰苦逼仄的机电舱里有他的战位,有他不能推卸的职责。

成为军人,成为军属,就注定要习惯分离。对于王衡的家人来说,不能在新年团圆,就把他每次回家都当作过年。

每次休假回家,王衡的日程总会填得满满的:拜访亲友,陪妻儿逛街购物,准备丰盛的饭菜……有时间也会跟家人一起包一顿饺子。曾经饺子包得歪歪扭扭的少年,如今技艺已非常娴熟。

母亲坚持着她的仪式感:王衡离家归队时,为了保佑他旅途顺利,一定要让他吃顿饺子,在家门口放一串鞭炮。碎红的纸屑在喧嚣声中飞扬,填满了王衡的视野。那一瞬,他恍惚又在家中过了次年。

大年初四晚,月明星稀。王衡穿过夜色,来到岗哨执勤。营区灯光一片片熄灭,只留下码头边炽白的路灯光束,打在他和战友脸上。

往常,船艇在江上航行,晚上抛锚休息时,王衡会在甲板上站哨。他见过两岸城市的灯火随夜色一盏盏苏醒,然后渐次安眠。那个场景,就像儿时的元宵灯会,父母在身后温柔注视,他跟妹妹托起孔明灯,让它随着漫天灯海飞向天际。

灿烂的光景隔着时间两端重合——脚下的坚守,心中的牵挂,化为同样璀璨的灯火,温暖着不能与家人团聚的时光。

图①:海军衡阳舰穿过漫天云霞,驶向征途。

图②:夜幕时分,衡阳舰的官兵欢聚在甲板上,观看新春晚会。

图③:机舱中,一级军士长姚秀峰在检测机械设备。李 维摄

版式设计:梁 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