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永远以革命的面目相见


■郝启荣 陈韵宇

毛泽东同志1938年12月1日在抗大第四期15个队的毕业典礼、1939年1月28日在抗大第五期开学典礼上,两次向学员们提出:我们要“订一个条约”,即“我们将来要永远以革命的面目相见!”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面对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又时值以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亲日派公开投降,革命者更加不能退缩,更加需要发扬革命精神。为此,毛泽东号召学员永远以革命的面目相见,要坚持革命到底,不要半途开小差。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革命的面目”就是“抗战到底”,就是“永久奋斗,就是要奋斗到死”,“达到抗战必胜与建国必成的目的”,乃至“达到共产主义的胜利”。

循着革命印记,回首以望,“黄洋界上炮声隆”犹在耳旁,“敌军围困万千重”直入眼帘。漫漫征途中,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一代代革命先辈以愚公移山之志,筚路蓝缕、风雨兼程,从上海、嘉兴到南昌、广州,从井冈山到瑞金,从延安到西柏坡,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路,赢得十四年抗日持久战,摧枯拉朽解放全中国,使“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在革命的长河中,不屈不挠的革命前辈艰难求索,浴血奋战,牺牲自我,先国后家。他们一个个勇往直前,前赴后继,用热血和青春激起的波澜巨浪无不彰显着革命的精神、生命的价值,构筑起人生的高度。

翻阅党史,坚贞的革命者永远都是以革命的面目收拾旧山河。上世纪20年代,早期共产党员黄平民留学法国归来,在廉江组织革命活动。他因肩负重任,加之当时环境恶劣,近10次路过村边也没回家,其私塾之师也责其未尽孝道。黄平民后来谈到,“学成归国,不思高官厚禄而志在社会革命,实为救国救民。人非草木,父母家庭岂有不爱之理,然而国破家何在?”无数革命前辈别家离乡,未惜头颅,将红色的火种一点点延续,驱赶严寒;一处处凝聚,带来温暖。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经历过漫漫长夜,最好能看得到灿烂的黎明,但禁锢的疼与痛,呐喊的血和泪,激荡在历史的长空中,经久不息。1949年的春节,渣滓洞监狱中党组织得知解放军节节胜利,经过斗争与交涉,筹划了一次迎解放、庆胜利的联欢活动。200多名“政治犯”在春节这一天走出牢房,他们互相拥抱狂欢,挥舞镣铐,写诗作词相互鼓励。“权把牢房当我家,长袍卸去穿囚褂”“别妇抛雏不顾家,横眉冷眼对虎牙”……一首首诗篇,既是革命者身处危难之境,面对屠刀和牢狱的生命壮歌,又是“须知世界文明价,尽是英雄血换来”的坚定信念。

前进路上没有一马平川的坦途,即使经历千辛万苦,收获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成功喜悦,也依旧避免不了“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的现实挑战。但真正的革命者从来不怕邪也不信邪,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哪怕泰山压顶,无论风吹浪打。哪怕面对着“武装到牙齿”的强敌,中国人民志愿军以正义之师行正义之举,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生生把狂妄叫嚣“让大炮的发言代替谈判”的“联合国军”打回到了板门店。

我们党的每一段历史,都是一部“以革命面目相见”的生动教材。一路走来,留下来的都是最坚强的种子,改变了革命面目的人注定被淘汰。有的丧失了最初的信仰,心为物役、名利至上,面目全非,所喊过的“永久奋斗”只会贻笑大方;有的一味得过且过,朝三暮四,只想打好利己算盘。如此缺少革命的模样,怎能书写好奋斗强军的时代篇章?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看从今,一担好河山,英雄造。”在严峻复杂的形势面前,共产党人“永远以革命的面目相见”,才能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才能在广阔天地、漫漫征途中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登上一座又一座山巅。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