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演练忌奉行“考核标准”


■张  鹏 王  欣

漫画作者:乔  雨

演练硝烟刚散,总结又闻“炮声”。近日,某旅在多次复盘刚结束的综合演练后,将查出的所有问题列入了“演练收获”。该旅领导说,平时演练挖出的问题越多,改进后就会让打仗时的胜算越大。

对工作成绩,我们历来强调一是一、二是二。比如总结演练时,把成绩讲足,把优点说到,的确利于进一步激发训练热情。但如果讲优点金光闪闪,找缺点星星点点;说成绩口若悬河,谈问题三言两语,那就背离了演练初衷。

我们常说,练为战。战是练的唯一指向、唯一目的。部队之所以要定期演练,就是为了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检验平时训练质量,努力寻找不足以图改进。暴露问题,可能会影响一时,但长远受益;掩盖问题,可能暂时尝到“甜头”,战场上却要吃更大的苦头。可以说,是否真正提高了战斗力,才是衡量演练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一场演练,如果找出了日常训练没有发现的短板,从而避免在实战中犯同样的错误,其意义要远比取得胜利大得多。

遗憾的是,极个别单位在演练中还奉行“考核标准”:讲成绩多、挖问题少;扬长多、补短少;年初演练片面追求“开门红”,年终演练一味追求“收好尾”。如此不注重深挖问题,或对演练中暴露出的问题视而不见,打起仗来这些问题就会成为薄弱的链条、致命的七寸。

有这样一句谚语:“谁在凯旋中战胜自己,谁就赢得了两次胜利。”问题表面上看是“危”,实质上也是“机”。对问题“翻箱倒柜”的程度,决定着战斗力提升的幅度。粟裕在每次战斗结束后,都要求“把问题和不足找全、找准,并把改正措施落实好”,这才打了一个又一个“神仙仗”。战争实践告诉我们,补牢于亡羊之前,就不会亡羊;补短于打仗之前,就不会战败。

演练结束后,查找问题不留死角,体现的是革命军人“揭短务尽”的精神和“最讲认真”的作风。出了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同一个地方跌跤。平时训练中,将成绩及时归零,把发现问题当成绩,把存在问题当肥料,把吸取教训当财富,方能使演练成为磨刀石、试金石、垫脚石。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