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礼赞“报晓的鸟儿”


■马祖云

1922年10月的一天,德国柏林的一条寂静街道上,一名中国人,刚毅的脸上透着军人特有的威武气质。这个人,就是当年滇军赫赫有名的朱德将军。

朱德为何远渡重洋来到欧洲?故事还得从头叙起:他早期从戎生涯中,参加过辛亥革命、护国和护法战争,曾任滇军少将旅长、云南陆军宪兵司令部长官等要职。在探寻正义的斗争中,朱德发现旧民主革命和各种“主义”救不了四分五裂的旧中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点燃了他追求真理的心灯。1922年,朱德毅然辞去一切官职、拒绝拟任川军师长的邀请,急赴上海找陈独秀,恳求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婉言拒绝后,朱德又远赴法国巴黎求见周恩来。听说周恩来已经去柏林,他立马启程前往。在与周恩来的坦诚交谈中,朱德敞开心扉陈述自己追随共产党的曲折经历,表达了献身中国革命的坚定信念。终于,经张申府、周恩来二人介绍,朱德在异国他乡实现了人生夙愿。数年后,他带领南昌起义失利后仅剩800余人的部队,在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会师。

是什么让朱德百折不挠地追随共产党?是崇高的信仰。这信仰,是一种山崩地裂矢志不移的执着追求,它能激发灵魂的高贵与伟大。历史告诉我们,在布满荆棘的征途上,坚贞的信仰,能支撑信奉者坚忍前行;在险象环生的考验中,坚贞的信仰,能激励信奉者一往无前,直到抵达理想的彼岸。

回望建党百年的历史时空,一个个震撼心灵的信仰故事,令人心潮难平。

1922年11月的一天,广东海丰县龙舌埔广场,一场上千佃农观看的戏剧刚结束,一个英俊的地主少爷,提着一大捆田契登上戏台,一张张地宣读契约的内容、地点、亩数和佃户姓名,接着当众点火把田契化为灰烬。此后,这个本拥有“鸦飞不过的田产”的大富子弟,便成了贫穷的“无产者”。一诺千金的革命誓言,唤醒了成千上万佃户加入农会组织,一场冲天的农运烈火燃遍了海丰大地。随后,他乘势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他,就是被毛泽东称为“农民运动大王”的我党早期领导人彭湃。

一个本可安逸享福的富家子弟,为何放弃富贵,且最后为革命理想而英勇献身?

这是坚如磐石的信仰使然。1917年6月,彭湃胸怀救国壮志,东渡日本留学。那时,正是社会主义思潮在日本波澜兴起的岁月,他如饥似渴地研读了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大量文章。当他在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读到《共产党宣言》时,如同进入豁然光亮的新世界,寻到了拯救中华民族的革命真理,并立志为之奋斗终身。

人生有林林总总的选择,而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高贵灵魂的神圣选择。中国共产党诞生时,全国50多名党员中,近半数受过高等教育,其中不乏大学教授、知名律师和记者,不少人出身富家,本可尽享父辈恩泽。但他们或脱离家庭、或断舍享福、或抛弃荣华,解密其灵魂,有一个闪光的原因,那就是信仰的力量。

在湖北黄安县(今称红安县)七里坪有一棵大槐树,历史上因这棵大树曾挂过一个革命者的头颅,被当地群众称为“英雄树”。

那是1927年,黄安县紫云区农会会长、共产党员程昭续参加领导黄麻起义,后任红军第11军31师第4大队大队长。战斗负伤被捕后,敌人利诱无果,便用刺刀顶着程昭续的脖子问他:“你要脑袋,还是要共产党?”程昭续斩钉截铁地回答:“老子要的当然是共产党!”随后,便是鲜血染红大地的壮烈一幕。

面对敌人屠刀,共产党人为何有“坚挺脊梁死,决不跪着生”的铮铮铁骨?只因有“石破不可夺其坚”的信仰硬度。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建立新中国的28年中,有名可查的革命英烈就多达370余万人,真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信仰是个报晓的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革命先烈讴歌真理的信仰光华,在奋斗的历史时空中始终熠熠生辉,昭示和激励后人永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奔跑不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