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双拥视界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受助者成了助学人


■王 宁 陈永高 本报特约通讯员 赵治国

“我对父母基本没有印象。”前不久,在南疆军区某合成团,我们与上尉李博面对面时,他这样说。如果不是事先知情,很难想象,眼前这个1994年出生的小伙子,曾经遭遇家庭不幸,却又活得如此温暖。

家在湖北汉川回龙镇一个偏僻山村的李博,两岁那年家庭突遭变故,父母先后离他而去。爷爷用米汤一勺一勺地把他养大。

到了上学的年龄,全村人为李博凑齐了学杂费。虽然那时候,村里人都不富裕,但几乎家家都凑了钱。李博至今还记得,家里也很困难的邻居李婶,手头没钱,就提了一兜土鸡蛋送到他们家,让他补补身体。

从那以后,每到李博交学杂费的时候,村里的乡亲们都会集体凑一次钱。直到五年级下半学期,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施行,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这个例行的“全村总动员”才算结束。李博说,他从小穿的衣服,都是学校老师和村里人给的。

“伢儿好好读书,多认几个字,将来才会有本事哩!”村里长辈们朴实无华的教诲,深深印在了李博的脑海。他发奋读书,18岁那年以优异成绩考入陆军军官学院。毕业时,他主动申请到艰苦边远地区任职。

有了稳定收入,李博就想到了反哺乡邻。可这些年家乡发生巨变,早已集体脱贫,他没找到合适的资助对象。

2019年4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点开了战友朱家龙转发的一条微信,知道了扎西·卓玛的故事。

“扎西家住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刚上初中,家庭年收入不足一万,母亲常年卧病不起,家庭负债累累。但扎西有个大学梦,常常努力学习到深夜……”这条微信是扎西的数学老师王祥云发的,她想找一个能帮助扎西的好心人。

李博立即把电话打到了2000多公里外的康定。核实情况后,他向王老师承诺:今后每个月资助扎西600元生活费。

这只是李博捐资助学的开始。

2019年5月,通过广西平乐籍军校同学何浩田牵线,李博又与一名叫黄静闲的瑶族男孩结成“帮扶对子”。目前,李博已分4个学期,资助了他8000元。

同年6月,李博在一次走访中,见到驻地高中学生古丽米热·库尔班,得知她家境不好,当即把身上带的600元现金塞进了古丽米热手中。随行的下士陈赛龙,很快将这个消息扩散。第3天,古丽米热·库尔班又收到李博所在连官兵自发捐助的3000元助学金。

“如果没有全村人的资助,就没有我的今天。乡亲们传递给我的温暖,我得传递下去……”李博说,他会将捐资助学一直进行下去。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