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数字改变中国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伟谈数字中国建设


■本报记者 佟欣雨

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以“激发数据要素新动能,开启数字中国新征程”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办相关活动。图为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摄

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首次亮相,走进无人超市体验数字人民币消费全流程,“5G+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平台”实现乡村环境实时监测……4月25日至26日,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如期举行,展示出一幅未来社会新图景。

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为此,“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

“十四五”开局之年,数字中国建设将采取哪些新举措?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加强个人隐私保护,保障数据安全?记者采访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伟。

数字经济

新旧动能融合助推产业“云上”转型

“不像软件园,更像公园。”这是许多人对海南省澄迈县海南生态软件园的最初印象。除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外,良好的产业生态成为当地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催化剂”,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企业纷纷扎根落户于此。2021年一季度,软件园税收同比增长224.8%,占全县税收比重超过75%。

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远程办公、在线医疗、数字文娱等数字经济新业态发展潜能充分释放,为社会发展注入一股新活力。“我们看到了数字经济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何伟说,“十四五”期间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将会进一步打通,催生新需求和新供给,为数字经济发展营造广阔空间。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能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7.8%,数字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2014-2019年间,数字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50%以上,未来将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经济并不是某种新产品的发明,而是为不同行业、不同场景全面赋能,形成新的发展生态。”何伟认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以数字化驱动生产方式变革。

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速;推进无人工厂建设,实现行车操作的准“无人值守”;新能源运行监测服务平台上线运营,推动3000余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近年来,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不断按下“快进键”。何伟认为,“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趋势将更加明显,产业数字化仍是数字经济主攻方向。“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助于促进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同时,新业态、新产业不断培育壮大,产业加速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从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整个经济系统的韧性。”

数据安全

以技术制度手段营造良好生态

打开数字人民币APP,将付款二维码贴近扫码器,乘客即可轻松完成支付……作为全国首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之一,江苏省苏州市公交线路陆续开通数字人民币支付,推动数字人民币跨区消费互通。

区别于当前广泛应用的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可控匿名”是数字人民币的主要特征之一,能够更好满足用户合理的匿名支付与隐私保护的要求。据介绍,数字人民币钱包之间的交易已通过技术和制度手段实现了匿名化处理。也就是说,线上消费涉及的电商平台、线下收款的商户、收取转账的个人以及提供服务的银行,都不会获取支付用户的个人信息。

“谁在偷我的‘脸’?”“伸向个人简历的黑手”“老人手机里的安全陷阱”……今年的3·15晚会曝光了一批信息侵权违规行为,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再次引发广泛关注。“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都以数据的形式被广泛记录和存储。海量数据在互联网上储存、传播甚至跨境流动,带来一系列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何伟分析道,从生活消费到金融理财,从获取资讯到公共服务,互联网平台提供的各类服务给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带来诸多便利。然而,这也造成越来越多的用户数据集中于这些超大平台手中,加剧信息泄露的风险。

何伟还提出,当前,互联网产业的盈利模式从广泛投放广告逐步转变为基于大数据的定向推送和精准营销,造成用户个人信息滥用、违规侵害用户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

对此,“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放管并重,促进发展与规范管理相统一,构建数字规则体系,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这为妥善解决数字经济发展中的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明确了工作方向。

加强数据安全保护,离不开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保障。日前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审议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明确,互联网平台不得通过“胁迫”方式处理个人信息,并对个性化信息推送作出规制等。此外,数据安全法等相关法律也已进入立法程序,将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我们常说,‘技术前进一小步,管理难度增加一大步’。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最终还需通过技术保护手段来解决。”何伟说,“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不可否认的是,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手段,能够不断提升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工作的效率与成效。”

数字乡村

让广大农民共享“数字红利”

“每一个苹果上都喷有二维码!”在江苏省丰县梁寨镇村民张会广的苹果园,施肥、喷药、修剪等操作都会被实时记录下来,上传到县农业大数据平台,生产的苹果上都喷有一个二维码,实现全流程可回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还可以建立起当地苹果种植的数据模型,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

除农业产业发展外,丰县大数据平台建设也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社会综合治理水平的提升。各乡村的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规模养殖场等都通过摄像头实现远程实时监控,有效破解了巡查、取证和管理难题。

技术的进步最终服务于民生的改善。数字乡村建设对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三农”信息化服务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都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对数字乡村建设作出总体部署。2020年7月,中央网信办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列为重点工作,并将“探索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列入先行先试领域。

“建设数字乡村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基础。”何伟说,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幅提升信息采集与分析能力,满足生产环境实时监测、土地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精准农业要求,从而大幅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效能,夯实国内大循环的物质基础。

网络直播、电商平台、快递物流,这些在农村已并不罕见。何伟认为,不断发展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农村电商平台,帮助广大农民享受“数字红利”,提升个人收入和生活质量,从而进一步激发农村消费潜力、扩大内需,增强国内大循环的驱动力。“总的来看,‘十四五’时期,在广大乡村加快推进数字化,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加快布局和重点破局的一项关键举措。”何伟说。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