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一堂“潮”课带来的冷思考


■本报特约记者 海 洋 通讯员 佟鑫博

伴随一段炫酷的视频,第79集团军某炮兵旅指导员陈志慧的一堂教育课落下帷幕。走下讲台时,他信心十足。

为了让这堂教育课抓人眼球,陈志慧上网搜集了不少音视频,加班加点进行精心剪辑,课件内容也是精心准备。授课中,他使用了不少网络热词,让整堂课时代感十足。

然而,让陈志慧没想到的是,等来的掌声稀稀拉拉,“有声有色”的授课收效平平。他的表情顿时尴尬。

“指导员像网络平台的‘搬运工’,授课内容没啥嚼头”“今天指导员的课讲得挺‘潮’,但让我们记住的不多”……吃过晚饭,陈志慧路过班排宿舍时,无意间听到大家的议论,脸一下红到了耳根。一股挫败感,瞬间涌上心头。

“自己精心准备,大家竟然不买账,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怎样的思政课才能走进‘网生一代’”……回到房间,陈志慧回味白天的经历,一连串问号在他头脑里萦绕。

望着窗外满眼春色,陈志慧心绪起伏难平。去年野营驻训时的一幕,在他的脑海中浮现。

那时,连队训练任务繁重,环境条件艰苦。为激发官兵士气,他准备组织一次针对性教育授课。然而,手头没有可参考的资料,驻训地荒凉偏僻,手机信号也不稳定。于是,他不得不立足现有条件,挖掘官兵身边鲜活事例。

“戈壁滩上,下士李建龙每天顶着滚滚热浪学习装备操作,汗水常常蜇得他眼睛生疼,背上的汗渍一层叠着一层”“24年来,技师张新昌,排除大小故障1300余次、让60余门火炮在关键时刻起死回生”……

不承想,这堂形式朴素的教育课,抓住了大家的心。不少官兵听着听着被感动,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一冷一热”的教育效果,让陈指导员认识到:教育不仅要有形式上的“新”,更要有内容上的“实”。如果教育简单地用“热度”迎合官兵,很难找准官兵思想契合点。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