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军事文艺的时代使命与担当

——写在第九届“长征文艺奖”评选揭晓之际


■栗振宇

收获的季节,总是让人充满更多喜悦。

第九届“长征文艺奖”评选今天揭晓。50件获奖作品,是过去一年《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刊发稿件中的优秀代表。那一篇篇获奖作品,连接起过去一年的时光,也让我们感到“长征副刊”的脚步,是那样清晰、温暖而值得回味。

它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体察到当下的军事文艺景观:在这个备受关注的园地,过去一年付出了什么?收获了什么?眼下正在发生什么?那些辛勤的园丁们,正在思考什么?

“长征文艺奖”评选已坚持了9年,因其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在军事文艺领域里的典型意义,已经成为一种值得认真研究的当代军事文艺现象。

在第九届“长征文艺奖”获奖作品中,疫情防控阻击战、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传承红色基因、聚焦练兵备战、脱贫攻坚等,成为获奖作品的鲜明主题。事实上,这也是“长征副刊”在过去一年中的鲜明主题。

至今记得,在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候,文艺工作者和在一线战斗的官兵,克服种种困难,第一时间为“长征副刊”发来众多感人至深的稿件。从“抗疫进行时”主题报告文学专栏到抗疫题材诗歌专版,再到一系列歌曲和美术作品……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编辑部与文艺战线的战友们心手相连、站在一起,紧锣密鼓地推出了不同形式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真实再现了人民军队支援地方抗击疫情的一幕幕动人景象,不断鼓舞着人们团结一致抗击疫情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此次获奖的《火神山的灯火》《鏖战火神山》《使命》等作品表达的内涵,都是伟大抗疫精神的生动注脚。它们经“长征副刊”刊发后,很快被众多主流媒体转载,受到读者好评。

文艺是历史的“剪影”,更是时代精神的歌者。作为中央军委机关报的副刊,以文艺的方式关注国家和军队建设的重大事件,动态反映时代潮流的点点滴滴,是“长征副刊”的光荣使命。在过去数十年间,国防和军队改革、边境作战、抢险救灾、维和护航、联合军演……“长征”副刊始终与国家和军队前进的步伐同频共振,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次重大事件。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里,人民军队的旗帜在哪里飘扬,官兵的身影冲到哪里,“长征”副刊的眼睛就会向哪里聚焦,文艺的号角就会在哪里吹响。这是“长征副刊”的鲜明特质,是“长征文艺奖”评选的鲜明导向,也是军事文艺历经数代人、用一部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积淀形成的鲜明品格。

目光回望,在军事文艺发展的脉络里,这种鲜明品格造就了军事文艺近百年的辉煌。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扎根生活的创作精神,以满腔热忱融入时代、讴歌时代,是军事文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重镇的原因所在,也是军事文艺在当代文艺版图上,能够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今天的军事文艺创作,坚持这种品格就是在坚守军事文艺的本色;只有用好这个“法宝”,才能在新时代背景下,不辜负时代使命和人民期待,书写军事文艺新的传奇。

“我们的军旅文艺工作者,应该主要围绕强军目标做自己该做的事情。”7年前,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对军事文艺的殷切嘱咐,至今如在耳畔。

面对国家和军队建设全新的面貌,面对广大官兵全新的强军实践,面对更加优越的创作条件,或许我们应该多一些自觉的思考,与老一辈文艺工作者比起来,我们对时代是否真正抱着真挚的使命感?我们的笔触与官兵实践有多远?我们的作品是否能振奋万千将士的血性与豪情?是否能与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对军事文艺的要求相匹配?多一些这样的扪心自问,或许就会多一分甘坐冷板凳的定力和脚踏实地的耕耘,更会多一分推出精品力作的雄心与抱负。

英雄,是军事文艺的重要母题。塑造英雄形象,让英雄精神感染更多人,是军事文艺肩负的使命与担当。

作家陈荒煤曾在《解放军文艺》的创刊号上写道:“文艺如果能很好地表现了我们部队的新英雄主义,就是集中反映了部队的本质……新的革命的英雄,在文艺作品中,现在与将来都应该是主人翁。”这句话到现在依然没有过时。而且这一点,也生动体现在“长征文艺奖”的评选上。

在本届获奖作品当中,英雄题材占据了主要部分。特别是《十字岭上的抉择》《牺牲在雨花台的中国“保尔”》《勋章铭记》《向我开炮》《握在手里的荣光》等作品,塑造的英雄形象动人心魄,让读者透过文字,触碰到英雄人物丰富的精神与灵魂世界。尤其应该注意的是,获奖作品中那些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新的英雄人物”。比如《金色伞徽》《深海尖刀》《迎向梦里那片海》《送你一捧索玛花》《为了人民》等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从不同侧面让读者感受到新时代官兵的精神面孔,感受到广大官兵在战位上无私奉献的强军风采。

应该说,人民军队90多年的奋斗史,为文艺工作者进行英雄题材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厚的素材。以红色历史为背景的英雄题材创作,是军事文艺推出经典之作的重要发力点。包括历届“长征文艺奖”在内,革命历史题材的英雄叙事作品,占据了获奖作品的相当比重。相比之下,现实题材的英雄叙事作品,还显得有些分量不足,与广大官兵丰富的强军实践和大量涌现的“新的英雄人物”仍然不相适应。

在这种背景下,军事文艺如何塑造和强军实践有关的具有时代质感的英雄人物,如何表达当代军人练兵备战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激情,如何积极表现广大官兵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强军梦、奋力拼搏、梦想成真的感人故事,如何着力刻画在执行重大演训、抢险救灾、维稳维和等军事任务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如何浓墨重彩地表现陆上猛虎、水下尖兵、空中骄子、航天英雄、导弹专家等,都是当代军事文艺不能回避而且必须有所突破的课题。

应该看到,近年来很多文艺工作者都在为此做着默默的努力。他们深入一线,走近基层官兵,用真诚和热情创作了一大批带着泥土芬芳、冒着热气、生动刻画不同类型强军先锋人物形象的精品佳作。包括“长征副刊”推出的与此相关的作品,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在不断提升。这些作品很大程度上为塑造“新的英雄人物”,提供了积极而宝贵的经验。

“世间需要这种奇伟的男儿,如同大地需要拔地而起的群峰。”90多年来,党领导下的军事文艺始终高擎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精神旗帜,洋溢着鲜明的战斗气质和英雄本色。一代代军旅作家、艺术家更为英雄题材创作积累了丰富经验,英雄叙事的宝贵传统也已经在军事文艺创作中深深扎下了“根”。所以,对未来关于艺术塑造“新的英雄人物”,并涌现更多与此相关的优秀作品,我们充满信心。毕竟,英雄的历史,英雄的时代,必将催生英雄的艺术经典。这是被中外文艺史反复证明的规律。

“长征文艺奖”,不仅是解放军报“长征副刊”的年度好稿奖,更是增进新老文艺队伍传承的平台和纽带。

包括本届在内的历届“长征文艺奖”,获奖作者的面都比较宽。他们中既有军队作家,也有地方作家;既有很多长年孜孜不倦、默默耕耘的老作家艺术家,也有崭露头角的军事文艺新锐和刚刚起步的业余爱好者……这种动人景象,既生动反映了“长征副刊”受到的支持和厚爱,也生动反映了军事文艺的魅力。尤为让我们感动的是,很多在军内外有着广泛影响的知名作家艺术家,一直关注着“长征副刊”的成长,一有新作总是第一个想到“长征副刊”。他们对军事文艺的坚守和对“长征副刊”的厚爱,不断擦亮了“长征副刊”这块金字招牌,也为新时代的军事文艺创作立起了一个个标杆,为后来者提供示范和激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文化传承最终要落在人的身上,军事文艺的时代使命与担当必须依赖于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这些年来,“长征副刊”持续推出“文学新干线”栏目,刊发了一大批新人新作,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给军事文艺新生代以有力支持。这也是“长征副刊”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数十年来,不知有多少读者从“长征副刊”开始自己的文学人生。他们在“长征副刊”发表的作品,或被国内有影响的报刊转载,或因此获得全国全军大奖。他们中还有不少人因此逐渐走向文艺界的前沿,成为享誉军内外的文化名家。

当然,军事文艺新生代的成长更多还是依赖于自身的努力,尤其需要在火热的军营生活中去自觉摔打与磨砺,尤其不能辜负新时代强军实践给文艺创作带来的丰厚馈赠。几年前,已经年逾八旬、曾在“长征副刊”耕耘多年的著名军旅作家徐怀中,在一次讲坛上还不忘热情激励年轻的军事文艺工作者:“到最前沿、最尖端、最鲜活的文化强军第一线去,用你们的才情与智慧,去书写富有华彩、激荡人心的军事文学作品!”今天,在练兵备战的猎猎战旗下,在强军实践的广阔天地里,我们要向至今仍在辛勤耕耘的前辈致敬,也希望看到更多满怀军事文艺理想、朝气蓬勃的新面孔。

在冲锋陷阵的日子里,年轻的迷彩需要“熟悉的歌谣”,也需要“属于我们的战歌”。繁荣军事文艺,不仅是军事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更不能光靠几位文化名家或是少数专家的努力。从延安文艺座谈会到习主席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再到历次文代会、作代会,我们党和军队历来高度重视文艺工作,高度重视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与此同时,群众性的文艺工作也始终是全社会文艺繁荣的重要支撑。今天,在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军事文艺肩负着重要的时代使命,更应该以实际行动和丰硕成果体现“走在前列”的时代担当。为此,我们深切期待更多官兵积极参与到军事文艺创作中来,深切期待军事文艺创作得到更多力量的支持,深切期待新时代军事文艺精品佳作竞相涌现。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