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大潮奔涌浪千重

——从一所院校看人才强军脉动


■颜 瑾 王宗怡 本报特约记者 王微粒

1925年,湖南长沙,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望湘江北去,问谁主沉浮,发出了“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言壮语。

在建党百年之际,还是这座城市,还是那条湘江。一批批青年学子从江畔的国防科技大学走出,在不同战位建功立业。他们恰似朵朵浪花,汇入强军兴军的滚滚洪流,大潮奔涌,浪卷千重。

热浪袭来,千军竞发战正酣

沙漠、草原、山地、壕沟……这里是中国第一蓝军旅驻扎的朱日和基地。去年秋,这里上演了一场持续16小时的红蓝实兵对抗,蓝军新列装的某型反坦克导弹车率先发射导弹,精确摧毁红方来袭装甲目标。有人说,“踏平朱日和,活捉满广志”的难度又增加了。

满广志,网友口中的“六边形”旅长,国防科技大学指挥自动化专业毕业学员。

刚接任蓝军旅旅长时,满广志“压力山大”,当时全军都等着看初成形的蓝军旅能否经受住“跨越”演习的大考。

留给满广志的时间不足3个月。他架床睡在办公室,没日没夜琢磨战法,有空就在训练场、演习阵地转悠,掐秒表抓坦克射击训练。他指挥演习,下令“把敌军放进来打”,带蓝军专干“不讲规矩”的奇袭,打得红方措手不及。这一年,十战十捷。

事实上,在千军竞发的演训场上,像满广志这样的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学员还有很多。

在满广志的带动下,蓝军旅的军事人才飞速成长。刚结束的一场演习中,成岱杰带领反坦克导弹连成功完成反装甲猎杀,成飞设计的通信组网链路又一次巧妙避开红方干扰、顺畅完成各层级间沟通协同,廉智勇连夜加班进行总结复盘,李育华正在研究如何将新的北斗应用加入训练课目,分属不同合成营的两位教导员孟宪康、薛培鑫带领战士开始新一轮特训……

这些名字,都曾载入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学员名录。这些学子,都牢记着“厚德博学、强军兴国”的校训。如今,他们又都扛起了凶悍的“狼头臂章”,活跃在硝烟弥漫的备战一线。

倘若将目光从朱日和移开,投向更加广阔的演兵场,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热浪袭来的场景处处可见,那是一幅宏大而充满生机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画卷。

破浪前行,科技创新结硕果

在师弟们眼中,彭军是绝对的科研能手:博士毕业不到4年,就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某运动控制动力学理论,为我军数值天气预报系统构建了全新载水谱模式动力框架。

在彭军眼中,自己只不过是团队中的普通一员。“我是跟着老师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正是因为团队一代接一代的努力,才有了今天我军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的国际领先。”

这是怎样的一个系统?“它让科考船先后4次规避了台风,在茫茫大海上破浪前行。”一位海洋调查首席科学家这样评价它的作用。

这意味着什么?“它实现了我军气象预测预报技术的自主可控。”一位部队指挥员这样形容它的意义。

它从哪里来?“代码一行接着一行敲,系统一代接着一代做,30余年算天保胜仗。”团队负责人、该校气象海洋学院研究员张卫民这样讲述它的故事。

系统研制的故事,也是一个个年轻人成长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军用数值天气预报团队开始了极其艰难的拓荒之路。没有专门的人才,刚刚硕士研究生毕业不久的宋君强临危受命,带领张卫民等年轻人换专业、改方向,最终把核心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3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伙子变成了院士、军队拔尖人才和行业专家,而不断又有年轻人加入进来。

一代人终会成长,但总有人正年轻。这样的现象,在国防科技大学并不鲜见。高性能计算、精密工程、北斗导航卫星……在这些创造了“中国速度”“中国精度”“中国高度”的创新团队中,处处都有年轻人的身影。

从“老师的学生”变成“学生的老师”,从“跟着干”变成“带着干”,从“打下手”到“挑大梁”,科技创新人才就是这样伴随着强军脚步,在一代又一代的赓续中成长。

“后浪”登台,新质作战拔头筹

信息压制、体系毁瘫、大面积停电……某次演习活动中,红方屡屡受挫。

蓝军导演部中军帐内,刚刚毕业的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学员万松,在一阵阵键盘敲击中,让对手吃尽苦头,倒逼红方强化体系攻防能力。一场仗下来,导演部对他刮目相看,直呼“这个小伙子不简单”。

从此,“90后”的万松成了单位重大演习演训活动中的“常客”。毕业不到2年,他就从刚刚毕业的“后浪”登台唱起“主角”。

荧屏闪烁、键盘声声、无人机升空……“后浪”登台,背后是我军新质作战力量人才的不断升级和融入联合作战作用的日益凸显。

随着我军新质作战力量蓬勃发展,年轻的军事人才正在崭露头角,一批批“初生牛犊”正在从全新的角度解码未来战争密钥,成长为在新军事变革大潮中劈波斩浪的新锐力量。

如今,在国防科技大学的校园林荫道两旁,竖立着一个个优秀毕业学员灯箱。这些面孔里,不少是“90后”,甚至是“95后”:全军某新质作战力量建设先进单位的带队人曹彬、守护电磁疆场的陈政宏、辽宁舰首批女舰员队队长宋美燕……一张张新时代先锋的面孔,精彩诠释了国防科技大学作为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高地的深刻内涵。

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个人,铭刻时代的烙印。这是一个个军校毕业学员的故事,也是我军新型军事人才队伍的缩影。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召唤下,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来临,人才强军的脉动正在汹涌澎湃。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