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时光,转眼即将结束。“再见”就在嘴边,却没有人愿意说出口。
午后,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学员李家望打开一个铁盒,一柄小铁锤静静地躺在丝绒布垫上。这是李家望准备送给战友张瑜的毕业礼物。
抚摸着小锤子,李家望想起金工实习课的点点滴滴。其中,有欢笑,有泪水,有收获……
“上过金工实习课,才算一名合格工科生”
打开课程表,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金工实习”字样,李家望的眉头不由紧锁起来。
“这金工实习课啥时候是个头啊?”学员张瑜也不禁抱怨。
“你还不知道吧,下半学期咱们还有金工实习课……”李家望说。
步入大三,展现在学员眼前的世界和他们想象的并不一样。刚开学,李家望拿到“模电”和“数电”的课本,也拿到了一本《金工实习》教程。他有点想不通:明明是来学习雷达工程专业的,为什么要学习金工技能?
像李家望这样的学员还有很多,他们都一脸懵懂,不明白这堂课的意义何在。
“上过金工实习课,才算一名合格工科生。”第一节课前,学长这样告诉他们。
走进厂房,车床电钻声、电极与铁板接触的电击声,充斥着李家望的耳朵。他从未想过,大学4年中,自己还要做车工、焊工。
机床前,教员王艳有条不紊地操作着。只见车床旋转,铁块逐渐失去棱角成为柱状。“教员真厉害,一下就改变了钢铁的形状。”学员们不禁赞叹道。
“金工实习课程结束后,你们都可以得到一柄自己制作的小锤子。”王艳说,我们学校培养的学员是技术类人才,希望你们日后能像大国工匠一般优秀。
如大国工匠一般优秀,这是李家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想到教员的话和身上的军装,他感觉肩上的担子重了几分。
课间休息,李家望找到王艳。“教员,我们上这门课对其他课程有什么帮助吗?”
“学一门课、做一件事不是都要问有什么具体的帮助。”王艳说,一门课程包含的知识固然重要,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品质更加重要。大国工匠的沉稳干练不是一天磨炼出来的,那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王艳讲话不紧不慢,连手指挥动都是有节奏的。李家望的脑海中不由浮现这样一幕——
偌大的厂房内,只有一台车床仍在飞速运转,王艳专注地将手中的材料车出不同的形状。汗水从额头流下,她顾不得擦,又拿起一块材料送上车床。
通过教员的讲述,李家望慢慢品味出金工实习课的意义:上好这堂课,不但可以学会金工技术,还可以磨炼出踏实认真和一丝不苟的品质。
“你什么样,你带的兵就什么样”
厂房中,隆隆的声音盖过教员的讲课声。看着旋转的机床,李家望一脸茫然。
“调整车刀远近,就能够调整铁棒的粗细。”王艳说,一定要小心调整,动作偏大一点,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听到教员的话,李家望小心翼翼操作,生怕一不小心就把铁棒车断。只见车刀在他的操作下,剥去铁棒灰暗的表皮,车出螺纹状的铁屑,露出光泽。
“张瑜,你看!”李家望喊来战友张瑜,“我真想不到,这块黑黢黢的铁棒能车出这么漂亮的颜色。”
拿出卡尺,李家望反复测量着。可是任由怎么操作,铁棒的直径就是卡不对标准。看教员示范时,他觉得操作应该不困难,可轮到自己动手,车床却不听指挥,车出铁棒的直径不是大了就是小了,总是卡不对标准。
“别丧气,你这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王艳安慰他,“铁棒要经过车床才能绽放光芒,技术也要一步一步来。”
生活总是挑战叠加着挑战。王艳和学员们聊起第一次接触车床的经历。
那时,王艳也是为了车好一个铁管,废过很多铁料。面对压花、收边、钻孔等多种工艺,她也曾想过放弃,但还是坚持到了现在。
“你们现在是学员,以后是排长,是要带兵打仗的。你什么样,你带的兵就什么样。”
那一刻,教员的话在李家望的脑海中回荡。四周轰隆的声音像是千军万马奔腾,振动着李家望的耳膜,也震撼着他的内心。
那天,李家望最后一个离开车床。走出厂房时,他的手指布满油污,脸也变成了“大花猫”。但他明白,追赶别人最快捷的方式只有勤奋。
大四上学期,面对金工实习和专业课的双重压力,李家望和张瑜结成对子。李家望对金工实习的技术掌握得更熟练一些,张瑜则对专业课上的电路图轻车熟路。每晚熄灯后,李家望和张瑜相约一同加班。在互教互学中,两人的学习成绩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我不知道以后我的兵会是什么样,但我一定不会让他们失望。”拿到成绩单后,李家望在日记中写道。
“希望我们都能记得共同奋斗的时光”
“同学们,大家尽快行动。”教员潘红艳说,“经过不同溶液浸泡后的铁器容易被腐蚀,动作一定要快、准、稳。”
只见教员用铁钳夹起小锤子,在多种溶液中反复浸泡,动作连贯。这是学员们金工实习的最后一课,经过“发蓝”工艺后,他们的小锤子就正式完成了。
学员们不约而同地在小锤子上留下印记。李家望在小锤子上刻了一个字母“R”,代表“radar(雷达)”。
拿着“发蓝”过的铁锤,学员们满脸欢喜。看着学员们的背影,教员潘红艳的眼眶有些湿润。这是她教这批学员的最后一节课,也是她教授金工实习的最后一课,能够为学员们留下青春的纪念品——小锤子,潘红艳觉得自己的付出值得。
“兄弟,这是送给你的毕业礼物。”李家望把装着小锤子的盒子递给张瑜,“希望我们都能记得共同奋斗的时光。”
张瑜默默接过小盒子没有说话。4年同窗,过往历历在目——
张瑜记得,入学那天,李家望和他一同坐在洗漱间理发。看着镜子中理短的头发,两个人摸了摸自己的头顶,开心地相视一笑。
李家望记得,每个考试前夜,都有张瑜整理的讲义助力。同学们纷纷打趣说:“李家望从不会到学会,就差张瑜的一张讲义。”
4年同窗,他们共同经历了太多。在烈日炎炎下练队列,在绿茵场上挥汗如雨,在红砖色的赛道上一起冲过终点……那是青春的时光,也是值得一生珍藏的记忆。
张瑜扭头拿起身后桌子上的另一个盒子——里面是他精心制作的小锤子,还有一张贺卡:
“即将远行,希望我们带着共同的记忆,继续拼搏!”
上图:金工实习课上,学员们在练习切割操作。
下图:金工实习课后,学员与教员合影。
周建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