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军事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释放认知战力 撬动胜战之门


■彭 波

引言

智能化战争中,认知空间是重点作战空间,认知优势是重要战略优势,认知对抗是主要对抗形式,可谓“无认知不战争”。认知中蕴含着巨大战斗力,其中感知系统是门户,思维模式是核心,心理因素是基石。提升感知效能、构建智能思维、激发心理优势,最大限度释放官兵认知战斗力,对打赢智能化战争大有裨益。

感知效能连着作战效能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认知不是大脑自发产生的,需要外部信息输入。纷繁复杂的战场信息经感知系统筛选,再由大脑加工生成用于认知对手、判断形势的情报。在这个过程中,感知效能是关键,它直接影响着战场存活率和作战效能的发挥。二战史专家萨姆索诺夫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一名士兵在战场上存活时间不超过9分钟,军官是3天。”同样是士兵,新兵与老兵的战场存活时间也有较大距离。战场存活率的差异,折射出感知效能的差距。

战场态势是无情考官,致命炮火是生死考题,感知效能是应考利器。同一道考题输入新兵和老兵的感觉系统,输出的反应云泥之别:新兵听到的是隆隆巨响和惊慌恐惧,自救尚成问题,更别提作战之力;老兵则能从炮声中听出炮弹落点的远近,能在炮声和炮弹落下的时间差里迅速隐蔽,果断行动。生死一线的战场,作战人员的感知系统只有在“快”“准”的基础上做出“好”的反应,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作战效能。当战争从“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的机械化步入“发现即摧毁”的信息化智能化,面对海量、多源、复杂、异构且快速增长的战场态势数据,人类的感知速度和处理能力显得“愚钝迟缓”。以传感器为核心的智能“感触节点”“感知系统”“感知神经”开始出现,有助于作战人员走出感知困境,实现快速有效地感知、决策。

人机融合智能感知为作战人员提供了强大辅助,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打通增能与赋能的“任督二脉”,为感知效能增质提效。增能,就是要全方位训练官兵的感知系统,降低对战场复杂信息的“陌生系数”,提升“适应底数”,在感知存量与战场变量博弈中,有效促进感知资源向感知能力转化。赋能,就是借力人工智能技术延伸、拓展、弥补人的感知效能。人负责非逻辑、模糊、无规可循的感知部分,比如不明趋势的预测、残缺信息的感觉、杂乱无关的知觉,以便获得“数据之外的数据,信息背后的信息”;机器处理有逻辑、清晰、有规可循的感知部分,利用专家系统、知识图谱、类脑计算等智能感知,从海量数据中快速提取高价值信息,减轻作战人员认知负荷,实现战场态势深度感知。

思维是制胜底层密码

军事对抗表面上看是双方硬实力的对抗,深层次看则是思维力的较量。战争中,再先进的装备也要受制于强大的头脑,思维作为认识过程的理性阶段,是决定战争制胜的底层密码。

一支军队的思维是点燃作战能力的引线。思维封闭落后,如同引线受潮发霉,就算有强大的实力基础,也未必能在战场上充分迸发释放。晚清中国,兵员数量世界之最,北洋水师亚洲最强,空有抵御入侵的物质力量仍不堪一击,“思维落后”引发“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一战后,英、法、德三国几乎同步发展机械化武器装备。当德军决心以“闪电战”理论指导机械化战争时,英、法两军却固守阵地战理念,于是就有了二战初期德军横扫西欧战场的悲剧。一中一外,一远一近,无不揭示一个道理: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战争形态和与之相匹配的思维模式,谁占据思维制高点,谁就能抢占制胜先机。要想在未来智能化战争中占据主动,必须大胆变革思维,始终把目光聚焦在桅杆刚刚冒出的地平线。

善思:仰望星空,构建军事技术思维体系。恩格斯说,当技术革命的浪潮正在四周汹涌澎湃的时候,我们需要更新更勇敢的头脑。面对日益走近的智能化战争,如果不能及时摆脱机械化思维的路径依赖和认知惯性,就会像二战时期的波兰一样,面对德军的“装甲洪流”舍不得放弃“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骑兵,不仅败在战场,也终将被时代淘汰。适应智能化战争,就应紧盯军事科技发展的主导和前沿方向,打破思维藩篱,走出认知“舒适区”,聚向发力构建军事技术思维体系,增强对前瞻性、战略性、颠覆性技术以及由此可能孵化出的新战法的敏锐度、认知力、理解力。

善用:脚踏实地,推动军事技术思维落地。要让先进技术掌握在善用者手上,在思维模式吐故纳新的基础上,加快科技知识推陈出新和科技素养破旧立新,持续推进主战装备技术应用,提高人与智能化武器的耦合度、驾驭度,探索装备潜能和技术“最优解”,为武器技术价值的释放“二次赋能”。

善变:求变求新,在思维活化中预见未来。“制空权”之父杜黑说,胜利只向那些能预见战争特性变化的人微笑,而不是向那些等待变化发生才去适应的人微笑。军事革命就像百米跨栏,发令枪一响,谁在固化的思维前停留,谁就会输掉比赛。战争不会一成不变,思维不能一劳永逸,唯有以未来为导向,以日新精神、精进态度加速思维活化,未来制胜之路才能被前瞻之光照亮。

较量重点在心理制衡

智能化战争是“芯战”更是“心战”。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抽调200多名心理学家、心理医生和精神病专家参加心理战。他们锚定伊军心理弱点、心理盲点、心理敏感点,利用无孔不入的信息“弹药”以及无处不在的网络“发射器”,在无声无息中完成“兵不血刃”的心理操控。适应智能化战争“心”特点,既要有“强装”和“强心”齐抓共建、钢铁平台和心理平台建设互为支撑的全局设计,也要有单点突破的局部发力,加大“智能+”技术在战斗精神培育、心理测评、心理训练中的运用,提高信息、智能技术的贡献率,不断砥砺参战人员的心理优势。

“以软制硬”,加强战斗精神培育。恩格斯说,枪自己是不会动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使用它们。心理制衡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本质仍然是精神力量支撑下的物质力量的较量。打赢这场战争,钢多气更要多。应积极尝试借助智能化技术强化心理优势,用技术提振士气,用士气倍增能力。改善认知情绪、增强意志品质,全面提升软杀伤能力。

“以测识人”,加强心理测评。测评选拔士兵的做法古已有之。春秋时期测查前来征兵青年的运动能力,就是看能否穿着甲胄进行军事活动,能者称“胜衣”,不能者称“不胜衣”。现代战争心理对抗暗流涌动,应积极发挥心理测评作用,科学开展应激心理调适,减少战斗应激反应的发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诸如人脸识别、情感分析大数据等,捕捉记录面部表情、视线方向、眼神对视频次,鉴别官兵内在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依据测评结果,做好全程全时全维的心理调适。战前做好心理预防,早发现心理健康不达标的官兵,及时排除“情绪杂质”和“心理淤堵”;战中做好心理调控,确保参战人员的心理状态维持在最佳应战水平,降低战时应激反应,提高战场生存率和战斗力的发挥;战后做好心理恢复,协助官兵实现战时与平时心理状态的平稳转换。

“以训强心”,加强心理训练。克劳塞维茨指出,军人的勇敢不同于普通人的勇敢,普通人的勇敢是一种天赋的品质,而军人的勇敢可以通过锻炼和训练培养出来。打赢智能化战争迫切需要心理训练的赋能,应树立心理训练出战斗力的理念,充分运用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技术等人工智能手段构建虚拟战场高应激环境,开展沉浸式放松训练,战场心理适应性、心理承受力、心理稳定性训练等。通过这些训练,帮助参战人员在一次次提前感受战场环境中有效增强心理弹性、激发心理潜能,预防战争心理损伤的发生。

(作者单位:空军工程大学)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