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上旬,第74集团军某旅四营上士吴斌带领“创客小分队”发明的“自动移动靶机”,一经投入使用,便受到官兵称赞。
今年初,该旅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活动,设立“技术员之家”“技术员专修室”,为基层官兵进行革新发明提供平台。
“我想设计一款能够自动移动的靶机,来破解移动目标射击训练难题。”吴斌主动请缨,和战友组成“创客小分队”,一有时间就铆在“技术员专修室”攻关研究。
电路焊接、靶标设置、设计滑轮轴承……半个月后,“自动移动靶机”初现雏形,可轻松控制目标靶精准往返,在试验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此时的“自动移动靶机”还缺乏控制靶标移动速度等功能。
“要做就做到最好!”吴斌决定继续研究,不让这项发明成为“半拉子”成果。
随后,“创客小分队”围绕如何调节靶标移动速度、实现精准往返等方面,展开集智攻关。他们反复试验百余次,终于攻克难题,升级推出功能更加完备的“自动移动靶机”。在全旅组织的课目示范中,这项创新成果一亮相便博得满堂喝彩,被列入全旅推广使用计划。
“只要我们有创新想法,旅里就会提供平台。”谈起创新成果,吴斌将其归功于旅党委尊重官兵首创精神,营造基层创新氛围。
此言不虚。记者了解到,该旅开展技术革新活动以来,一大批创新成果相继孵化,成为战斗力提升的助推器。某新型火箭炮车列装后,火箭炮连连长邓释斌自主设计“便携式装弹平台”,不仅缩短装卸弹药用时,还有效提升火炮快打快撤能力。一级军士长刘汉民研发的“可折叠式抗压液压油缸保护罩”,具有防护性好、抗压能力强等优点,解决了某型工程车液压油缸活塞杆容易损坏和漏油泄压等问题。
第八十集团军某旅鼓励官兵结合岗位需求自主创新——
“革新小达人”荣获国家专利
■张德煜 张佳琦
“入伍10年,他先后获得4项国家专利,多项创新成果在部队得到推广……”近日,“90后”排长垢天一扎根岗位搞技术革新的励志故事,被搬进第80集团军某旅的“强军讲堂”。
垢天一被官兵亲切地称作“革新小达人”。回忆起第一次获得国家专利的经历,垢天一难掩内心激动。他告诉笔者,一次手枪射击考核中多名战士发挥失常的经历,让当时身为射击教员的垢天一萌生了研制某型手枪人体工学手枪握把的想法。
“据枪不稳影响射击精度,要是能做到人枪合一就好了。”那段时间,垢天一常常独自摸索手枪结构,寻找灵感。后来,他利用3D建模技术打造样品,经过反复测试,终于制作出某型手枪人体工学握把。
垢天一向笔者介绍,该型人体工学手枪握把有诸多优点,它套在手枪原握把外部,能快速拆卸,便于携带;在不影响出枪速度的前提下,通过增加拇指槽、加宽下部等方式,能增强据枪稳定性;还可在握把前部增加导轨装置,便于加装战术灯、激光指示器等辅助工具。
射击场上,战士们使用装有人体工学手枪握把的某型手枪进行实弹射击,成绩均有明显提升。该旅机关业务科将垢天一的创新发明在全旅推广,并为他申请国家专利。
除此之外,垢天一还进行了多项创新,其中组合便捷式枪械清洁工具箱、多功能通条箱、军械库温控自动调节装置等3项发明也先后获国家专利。“只要敢创新、肯钻研,基层技术革新同样大有可为。”垢天一感慨地说。
“革新小达人”垢天一宛如一粒火种,点燃了该旅官兵自主创新的热情。近年来,该旅先后有10余项基层官兵创新成果得到上级推广。其中,士官王超设计的无人机无线图传系统、侦察参谋王猛猛发明的数字化目标侦察定位仪、战士杨思博设计的单兵快速反应系统等自主创新成果,在实战化演练中均发挥出重要作用。
短 评
基层创新大有可为
■马宝军
基层是创新的沃土。我军历史上,王克勤运动、郭兴福教学法等都是基层官兵的智慧结晶,对部队战斗力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吴斌和垢天一作为基层部队的普通官兵,同样用创新成果破解了制约战斗力生成的难题。
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在祖国天南海北的座座军营,除了科研人员勇立科技强军的潮头外,基层官兵同样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作为武器装备的直接使用者,基层官兵对装备操作和训练招法的感触最深,对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为战斗力的“最后一公里”,也最有发言权。
官兵中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力,基层创新大有可为。各级应为基层官兵提供更多创新平台,鼓励基层官兵在创新之路上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基层“创客”多了,部队创新活力就能竞相迸发,科技强军就能呈现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