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家”与家的距离


■本报记者  徐  娜  薛  敏

巴弄卓康哨所全景。
兰巴拉山口全景。

这里,海拔5501米,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麓。

这里,距离山下连队58公里,距离西藏日喀则市350多公里。

这里,在中国地图上甚至无法用一个“圆点”来标定。

这里是巴弄卓康哨所,西藏日喀则军分区一个遥远哨点。这里很小,但在哨所的官兵心里,再小的点位也是“家”。

连队指导员梁艺馨来自四川宜宾,一个与哨所“直线距离”相距不远的城市。我们来看这位年轻上尉上一次的返家之旅:先乘坐7小时汽车,夜宿日喀则;翌日再乘飞机抵达成都,再换乘高铁到达宜宾……

“家”到家的距离,亦是团圆的距离。这段距离很近,这段距离也很远。

入伍前,列兵道博博一直担心哨所是手机信号的“死角”。绵绵雪山、静谧高原,这里曾是信息的荒漠。但是新时代的发展为这里架起“信息天路”,让雪山高原早已不再是绝对意义上的远方。

团圆的距离,因此变得不再遥远。

道博博每个星期都会和家人视频通话。昔日的“家书抵万金”变成现在的“隔空常可见”。就像上士吴杰说的那样,从心到心的距离,如今很近很近。

距此3000公里路程之外的昆明,是下士郭嘉诚的家。

一年四季温暖的气候,让鲜花成为家乡的名片。从家到“家”,从春城到高原,霓虹和喧嚣被抛在身后,雪山和苍茫迎面而来。第一次到哨所,随着海拔的升高,他的心越走越凉。

但是阳光总在风雪后。

如今的郭嘉诚,巡逻归来最喜欢和中士高鹏两个人待在阳光房,看书、练体能、晒太阳,军犬“当当”则把尾巴高高翘起,把阳光房巡看一番,然后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书架下面,横卧在那里小憩。阳光中的“家”越来越温暖,给了战友们坚守冰天雪地的信心。

风雪在路上,温暖也在路上。不管是巡逻路,还是上哨路,因为终点有了战友的守候,顶风冒雪也会心怀融融暖意。

守“家”就是守家。梁艺馨刚入伍时,还是个十七八岁的少年。转眼间,他已到而立之年。走过无数次的巡逻路,他是如此熟悉,就像熟悉自己的掌纹。

吴杰的妻子来哨所时,吴杰已经一年多没有探亲休假。这位老兵多次把回家的机会留给年轻战友。他和妻子在哨所的团圆,让哨所这个“家”更像一个家,战友更像自己的亲人。

又是一年中秋月圆。期盼团圆,却选择坚守——迎风飘扬的国旗下,伫立山巅的是军人挺拔的身影。

老兵高鹏身体状况一直不好,连队安排他到山下哨所驻守,可没待几天,他又再次要求上哨。他说,他已经习惯了海拔5000多米的人生。

这,就是雪山之上信仰的“海拔高度”。

今年是郭嘉诚入伍的第3年,也是他在哨所度过的第3个中秋节。从“家”到家,这段距离承载着每位边防战士的思念,也见证着他们的成长。

从“家”到家的距离,就是团圆的距离。

对梁艺馨来说,团圆是和恋人长久的守望;对吴杰来说,团圆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多陪伴家人;对高鹏来说,团圆是替父母扛起更多家庭重担……

一家不圆万家圆。家人快乐是团圆、战友相聚是团圆、视频里互道平安也是团圆……头顶边关明月,身后万家灯火。这个中秋,让我们仰望坚守,感悟团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