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基层传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电脑VS人脑,到底该信谁?


■本报特约通讯员 胡瑞智 石良玉 班建伟

深夜,伏牛山腹地,伸手不见五指。10月上旬的一天,第83集团军某旅要点夺控演练进入了收官阶段,只要确保整晚目标安全,胜利就属于他们。

“嘀嘀嘀……”突然,野战指挥所内警铃声大作。配置在必经路段的红外传感系统显示有异物闯入。指挥员迅速借助系统智能分析软件进行识别判断,最后系统给出答案:大型动物误入。

面对这一结果,侦察班班长王凯产生了怀疑:此时已是凌晨两点,根据以往侦察经验,这片山林鲜见大型动物出没。王凯再次查看红外图片,仔细核实数据指标,果断给出了自己的判断:“敌特”入侵。

一边是电脑数据分析,一边是人脑经验判断。到底要不要分派兵力前往侦察搜捕?如果分派兵力,指挥所必然空虚,“敌”有可能乘虚而入。所以,大部分官兵坚持相信电脑判断。

这时,上级再次打来电话询问情况。王凯稍加思索后,对战场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汇报,并坚定地给出“蓝军‘敌特’入侵”的判断。

上级指挥所经过慎重考虑,决定采纳王凯的判断,派出精干力量前往搜捕。两小时后,他们果然抓到了准备实施“斩首”行动的“敌特”小分队。

电脑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缘何出现偏差?事后,蓝军“敌特”小分队解释,他们利用下雨天气温低的条件,借助木板和泥土等掩盖身体的红外源,甚至还故意捉了几只动物进行闯关突破,诱导系统作出误判。

演习结束,该旅组织专题讨论,并请王凯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官兵深刻认识到,借用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固然能快速判断、辅助决策,但系统依据数据进行评判,一旦敌方掌握规律,就很可能找出系统漏洞,导致系统误判。所以尽管引入了智能化辅助手段,在指挥决策方面,人仍是主导因素。

不可盲信“智能化”

■第83集团军某旅政治工作部主任 杨建华

人工智能以其先进的算法在军事领域被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作战方式,有效提升了指挥决策的科学性。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依靠人工智能辅助决策不等于不加思考地依赖人工智能,特别在“智能化”尚未完全成熟的条件下,人在战场决策方面依然起着主导作用。

用兵之道,贵在随机应变。未来战场瞬息万变,再高明的算法也不可能预想全部情况,也会存在一些难以规避的短板和缺陷。对于指挥员来说,第一位的仍是不断提高知敌料敌制敌能力,能够快速洞察战场,自主研判态势、正确定下决心、科学制订方案、实施精准指挥,扛起领兵打仗的责任。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