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军人修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由虚心接受群众批评说胸襟


■白江海

●每名党员唯有以“泰山不让土壤”“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格局、气度和胸襟,博采众长、团结他人、接续奋斗,方能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

1961年,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同志回到湖南老家调查研究。一天,他发现电线杆上贴有一张写着批评自己的纸条,大意是群众“饿肚皮”是刘少奇工作没做好。调查发现,这是一名学生写的。学校为此要处理这名学生,刘少奇对此坚决反对,诚恳地说,“小孩子吃不饱饭,有怨气。我是国家主席,当然有责任”。之后,刘少奇把这名学生叫来谈心,深入了解他写纸条的起始缘由,并针对当时国家经济困难的形势,思考了纠正“左”的错误的方略。刘少奇同志这种虚心接受群众批评,并用以指导和改进工作的宽广胸襟,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自古以来,“胸襟气度”就是衡量一个人品德和素质的重要标准,也是事业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不同的家庭出身、社会经历、文化程度,导致党员群体的思想修养水平各不相同,脾气秉性各异,要与大家合作共事,就须有豁达、包容的胸襟,注重团结绝大多数人;另一方面,想问题、办事情,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做到全面周到、十全十美,难免会存在各种不足。因而,党员干部应以闻过则喜、知过不讳的胸襟,及时听取他人的意见建议,从而查缺补漏、改进提高。当前,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每名党员唯有以“泰山不让土壤”“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格局、气度和胸襟,博采众长、团结他人、接续奋斗,方能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

宽广胸襟,是一种淡泊名利的价值追求。一个人如何对待名与利、得与失,往往最见胸襟、见素养。1956年,在党的八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央委员名单增加人数较多,可否减下一点。时任南京军区政委的唐亮得知后,主动提出将自己从候补中央委员提名名单中删去。他认为,自己是大军区政委,即使不是候补中央委员,每次中央工作会议,也有机会参加。毛泽东同志为此感慨道:“唐亮同志在这么大的问题上,主动让位,令人敬佩。”一个人只要把自己的一切,与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视野和胸襟就会无比宽广,就能始终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先。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须不羁绊于个人利益、荣辱得失,不计较那些鸡毛蒜皮、你高我低,始终以一颗公心、一份坦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

宽广胸襟,是一种兼听则明的处事方法。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始终保持海纳百川的胸襟,正确对待和诚恳接受同志间的诤言挚语,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后,水利水电工程学家潘家铮曾感慨地说:“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的人是那些反对者。”他解释说,正是他们的追问、疑问甚至是质问,逼着你把每个问题都弄得更清楚,方案做得更理想、更完整,质量一期比一期好。“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二论相订,是非乃见。”尊重不同意见,可以使正确的意见得到全方位论证,不全面的意见得到充分补充,错误的意见得到及时纠正。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须做到不管别人的批评指责、意见建议准不准确,都要虚心听取。批评得对,即刻着手改正;批评得不对,也要慎以待之、反躬自省。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端正态度,开阔胸襟、善纳诤言,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蓬勃向前。

宽广胸襟,是一种大度容错的豁达气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正确对待他人的缺点、过失,给人以包容的空间、改过的机会,方能团结一切可团结之人,最广泛地调动一切可调动因素,从而成就我们的事业。遵义会议上,时任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凯丰由于思想认识的局限,持有不同意见,与毛泽东同志发生了激烈争论,讲了一些过头话。但在随后的革命实践中,凯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许多政治关口,都坚定地站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一边。毛泽东同志不计前嫌,对凯丰的理论才干十分欣赏,支持他负责和参与了党的许多重要工作。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在与人相处时,我们当以坦荡襟怀和真诚态度,正确对待有过过失或与自己有过矛盾分歧的同志,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不能动不动就揭人短处、旧事重提,要以信任、欣赏和发展的眼光,促进革命的队伍不断成熟、壮大。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