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风正帆悬起新航

——粤港澳大湾区呈现协同发展新气象


■本报实习记者 张培瑶

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新貌。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摄

“风正帆悬”——坐落在广东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巨型雕塑,形如3面高耸入云的白帆,象征着航船乘风远航。

作为20世纪90年代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湛江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大批海内外客商前来投资置业。

如今,南海之滨的这片热土迎来全面改革开放的新阶段。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创造经济总量超11万亿元,相当于以不到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12%的国内生产总值,充分展示了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劲区域之一的勃勃生机。

习主席高度重视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亲自推动设立横琴、前海合作区,先后4次赴横琴考察,3次到前海调研,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合作区建设发展指明方向。“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完善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内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机制。一个拥有巨大活力和竞争力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正加速形成。

“硬联通”与“软联通”

从交通互联到机制互通

前不久,香港青年吴学明创造了一天之内穿梭6个城市的纪录。“早上从香港出发,先后去往广东东莞、佛山、深圳、珠海、江门,同一天在不同的城市访友、开会、谈生意。”他深深感到,大湾区充满无限活力。

俯瞰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已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与在建的深中通道、深江铁路等,架起横向“黄金走廊”;通车多年的广深高速公路、广珠城际轨道,与在建的中山西部外环高速公路等构成纵向“骨架”。纵横交错的交通网,让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成为现实,也让许多大湾区创业“候鸟”实现了“多城逐梦”。

目前,大湾区已建成通车高速公路约4894公里,核心区高速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8.9公里;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提速,机场旅客运送能力超过2亿人次,相当于平均每1分钟起降一架客机……

“大交通”带来“大流量”。去年7月以来,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跨境电商作业场已运送逾2200万个跨境包裹。该作业场商务部总监郑太龙介绍:“货物清关后,5分钟入境澳门,15分钟运抵澳门机场,35分钟可达香港机场,极大地节省了时间和物流成本。”

如此高效的运转得益于“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新型通关模式。人们只需排一次队、刷一次证件,就能实现“两地一检”。据介绍,该模式已先后在新横琴口岸、青茂口岸两大珠澳陆路通道得到应用,未来还将继续推广至其他口岸。

制度上的独特性是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其他湾区的最大区别。有专家建议,应将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运营上升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全局高度看待,重点研究机制软通道建设。

“硬联通”配合“软联通”,粤港澳三地正从基础设施畅通向政策贯通、机制互通、民心相通稳步迈进。

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

原始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深港交界处的落马洲河套地区,原是1997年深圳河治理工程中,河道截弯取直形成的一块区域。2017年,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东风,曾经的老工业区、仓储区摇身一变成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约50万平方米科研空间批量供给,140余个优质项目密集落地,7个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相继启用……落马洲驶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

短短几年实现从无到有,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蜕变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一个缩影。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1》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50个城市(都市圈)中位列第7,其中“创新高地”指标位列第4。创新,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鲜明的标识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大湾区的重要战略定位之一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相关研究表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是创新的3个层次,后者将前两者的成果转化为具体的生产力。放眼全球,世界知名湾区的创新能力更多具备综合性特征,多为科学发现与产业技术创新的双重中心。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数量分别是东京湾区的2.38倍、旧金山湾区的5.72倍、纽约湾区的8.16倍;2015-2019年,技术发明始终在世界四大湾区中保持领先。但在科学发现层次,粤港澳大湾区还有一定差距。

从“发明”到“发现”,看似一字之差,却是“从0到1”的重大突破。为此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多地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内,深港协同创新中心、深港国际科技园、国际量子研究院、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4个创新载体集群发展,汇聚起高端科创资源,一块原始创新策源地正在形成。

广州市提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生态优化—人才支撑”的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把握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两大突破点,推动科技创新从产业主导转向“以科学引领产业”的新阶段。

面积扩容与合作升级

营商环境优化释放活力

内地广阔的经济腹地、便捷的交通优势、强大的制造能力,与港澳的国际平台优势相互配合,使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拥有巨大“蓝海”。

9月5日、6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接连发布,“前海合作区将从14.92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粤港合作建设前海、粤澳合作开发横琴开启“加速”模式。

前海“扩容”、横琴“升级”,直接带来发展优势的叠加。数据显示,目前,前海合作区累计注册港资企业1.15万家。据介绍,深圳市将在前海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坚持1/3新出让产业用地面向港资港企;加快出台前海合作区投资者保护条例,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的优化,从简化办税和行政审批手续中可见一斑。“以前到内地投资,需要先到商务部门进行外资审批和备案,之后进行工商注册。”某港资企业负责人朱鼎健说,“2020年实施新的外商投资法后,只需要进行工商注册,信息报告会自动推送到商务部门,效率明显提高了许多。”

借助前海“优惠的场地、便利的融资环境和创业初期给予的支持”,香港青年陈升的科技服务项目运营仅6个月,就顺利直连212个国际大型供应商,完成跨境交易8000多单,间接孵化跨境电商企业140多家。这让陈升对前海“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定位有了更深的理解:“向北看,我看清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国家对香港的特殊照顾;向南看,我对‘一国两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内地与香港、澳门施行不同的法律制度,如何解决营商过程中的跨境纠纷,是投资者、经营者普遍关心的话题。对此,“前海方案”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在前海合作区内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和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横琴方案”则明确,“在遵循宪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前提下,逐步构建民商事规则衔接澳门、接轨国际的制度体系。”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